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吉林8月23日訊 沈陽鐵路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群眾安全、舒適、便捷出行需求作為最根本任務,通過優化列車開行結構、改善站車服務設施、提高客運服務質量,千方百計滿足廣大旅客的出行需求。

優化旅客列車『三張圖』
沈陽鐵路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運用大數據『思維』,開發了涵蓋市場調查、能力分析、效率效益評估、基礎管理和產品經驗開發等五大模塊的客運『大數據』平臺,依托『大數據』平臺,客觀分析市場規律,科學優化運輸組織,不斷優化列車開行結構。
在優化客流動向圖方面,通過市場調查,掌握客流出行規律和客流變化情況,量身定制濱海列車、草原列車、雪鄉列車、農民工列車、旅游列車等客運產品。特別是今年增開的大連至武漢、大連至北京南兩對動車組列車,開行以來平均上座率達到75%以上。
在優化客車運用圖方面,將車輛管理系統接入客運『大數據』平臺,動態追蹤、分析普速客車和動車組列車的運用、檢修情況,合理規劃客車運用圖,建立了單趟車開行效益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以效益為導向進行市場化運力安排,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全年預計節約運輸成本和付費支出4.3億元。
在優化運力決策圖方面,根據列車客座率,采取客車加掛、動車組重聯等措施,動態優化客車編組數量,最大限度滿足運力需求。
數據顯示,今年春運期間,沈陽鐵路局開行臨客885列次、動車重聯1384列次、加掛客車5202輛次,客座率同比提高了3.9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通過優化旅客列車『三張圖』,沈陽鐵路局先後於『1.5』、『4.16』、『7.1』三次調整旅客列車開行結構,進一步統籌沈陽、大連、長春等樞紐車站和哈大、沈丹、長琿高鐵,以及丹大線、沈山線等高鐵線和既有線通道能力,加強沈陽、大連、長春、山海關、丹東、延吉、長白山、錦州、赤峰等重點地區的運力安排,突破了以直轄市、省會城市為主要節點的旅客列車開行模式,大量增開地級城市間始發終到列車,增加安排三、四線城市的停靠站,進一步改善中小城市間的交通條件。

拓展智能化提昇服務品質
記者了解到,沈陽鐵路局共開行圖定旅客列車323對,其中動車組列車開行數量佔到了55%。為滿足旅客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該局著力提昇智能化服務水平,讓旅客出行更方便、更快捷。在實行『一本一網一站』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開發列車規章簿冊管理信息系統(列車長APP)和動車組席位核票系統,在為列車長減負的同時,還能節約成本。特別是通過動車組席位核票系統,乘務員能隨時掌握車內旅客人數和席位情況,既能防止買短乘長和無票乘車、實現『靶向』查驗,又能減少對正常旅客的乾擾,提昇服務品質。
為了滿足旅客購(取)票的需求,沈陽鐵路局管內車站設置人工售取窗口1222個,代售點737個,自動售(取)票機697臺。同時,將在互聯網和窗口逐步提供聯程票業務、提供動車組列車購票選座服務、增加購票微信支付功能,對旅客實行購票積分累積和會員等級評定的常旅客計劃,提供積分兌換車票、購票優先、席別變更等延伸服務;通過與銀行部門合作,迅速推進ATM自動售(取)票設備進商場、進銀行、進社區、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不斷延伸售票觸角,合理優化客票代售點布局,重點增加鄉鎮、社會代售點的比例。

人工智能檢票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劉瀟瀟攝
積極推進智慧車站建設
據介紹,沈陽鐵路局先後在管內長春、沈陽北、沈陽、大連北等9個車站,啟動了集成智能辦公、智能運輸、智能管控、智能客服、智能旅服等五大平臺於一體的智慧車站建設,全面提昇人性化、智能化、自助化管理水平。
其中,長春站推出的站臺智能地標系統,站臺兩端越界自動報警系統為旅客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這個集客運作業計劃流程、設備故障管理、列車運行信息查詢等功能於一體的指揮系統,更為客運生產指揮帶來了質的飛躍。
車站服務APP客戶端不僅能夠提供列車運行信息、正晚點查詢等服務,還可以為旅客提供乘車引導,預定賓館、租車、景點門票等服務。下一步,將在全局20多個地市級以上車站推廣使用。
值得關注的是,沈陽站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檢票儀,掃描車票右下方的二維碼,即可完成票面信息確認,較過去傳統的人工剪口檢票模式,顯著提高了檢票效率和准確率,極大方便了旅客快速進站乘車。同時,沈陽鐵路局相繼在長琿、沈丹高鐵開通了『持中鐵銀通卡經自動檢票機直接刷卡進站、乘車和出站業務』,實現了城際列車公交化管理,讓城際間旅客出行更加便捷。
為滿足旅客多樣化、個性化的旅行服務需求,沈陽鐵路局將積極推進列車供餐模式轉換,屆時旅客可以通過12306網站、APP客戶端、電話和售票窗口預定品牌餐,真正實現餐售模式多樣化。將進一步開發代客訂票、送票上門、專車接送、行李搬運、訂餐以及VIP商務賓客等服務項目,使廣大旅客充分感受到私人訂制的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