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國產紀錄片是如何實現『大逆襲』的?
2017-08-24 18:23:2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國產紀錄片是如何實現『大逆襲』的?

  在紀錄電影《二十二》片中,韋紹蘭老人(左)在和導演郭柯交流。

  電影《二十二》宣傳海報。

  《重返狼群》劇照。

  《二十二》電影明星資助人張歆藝(左)和導演郭柯。

  編者按

  紀錄片《二十二》上映之前,導演郭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排片率1%,票房能到600萬元』的目標。他很清楚,一部展現慰安婦生存現狀的紀錄電影,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尋到一席之地並非易事。

  不過,影片並沒有被市場忽視。《二十二》自8月14日上映後,排片率和票房都實現了『逆襲』。23日,排片率從首日的1%上昇到11.2%,從400多萬的票房飆昇至1.5億元——這也成為國內首部票房過億元的紀錄電影。『不是我的片子拍得有多好,』郭柯分析說,一切只是因為他與片中的老人們有緣分,電影『得道多助』,加上觀眾也希望看到類型更為多樣的影片——最終的成績是《二十二》與社會各界共同完成的一個奇跡。

  今年以來,紀錄電影的『黑馬神話』不止一次地上演。此前,《重返狼群》收獲3293萬元票房,帶有濃郁紀錄片色彩的《岡仁波齊》票房直逼1億元。與《二十二》同期上映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也已突破3000萬元。

  這些『現象級』作品讓業界意識到,市場的風似乎開始轉向了。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何蘇六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讓紀錄片進入『公眾時代』,那麼《二十二》有望引領紀錄電影邁入『大片時代』。

  緣起

  以『搶救』歷史的姿態記錄老人故事

  2012年的紀錄短片《三十二》中,導演郭柯用極其克制的語言把90歲慰安婦老人韋紹蘭和她那個『鬼子的孩子』的故事記錄了下來。結尾處,她站在山上,眺望著對面層巒的山脈感嘆:『這世界真的很好了,我會好好地活著。』

  老人勇敢面對曾經的痛苦經歷,面對生活現狀又持積極陽光的態度,讓觀眾流淚,也讓郭柯導演本人頗感驚訝。

  『我想拍紀錄片,就有了《三十二》,韋紹蘭老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這跟我以前預想的她們的生活態度是不一樣的。』郭柯說。

  另一方面,『三十二』這一片名是2012年仍然在世的中國慰安婦的數量,讓郭柯嘆息的是,到了2014年,數字銳減為『二十二』了。郭柯覺得應該以『搶救』歷史的姿態,盡全力以影像的方式把她們記錄下來,『相信她們身上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去發現』。

  願景是美好的,可是片子的市場前景卻並不為外界所看好。有人曾經勸郭柯放棄:『別再花錢拍這個了,年輕人是不會買賬的。』

  『年輕人是我們未來的力量。』郭柯最希望的是,年輕人走進影院,讓向善的種子在年輕人中生根發芽,能促使社會上更多的人關注這一群體。

  電影《二十二》中,沒有歷史畫面的『再現』,片中所呈現的也並非一張張掩面而泣的面孔,而是平凡慈祥如你我親人的老人。『如何讓年輕人關注這些老人?首先得讓他們喜歡。』郭柯特別強調說。

  負責《二十二》宣傳的『朔果蓮蓮』公司創始人蘇北淇則對南方日報記者說:『老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本就是正能量。』

  影片上映後排片與票房的持續走高是大多數人始料未及的。

  廣州金逸珠江電影院線負責人謝世明留意到,該片上映首日,廣州幾乎一半的影院『零排片』,而到了第三天,基本上每家影院都排了場次。

  『它的上座率在同期影片中是最高的,所以都趕緊調整場次。影院對市場的嗅覺很敏感。』基於其目前的熱度,謝世明預測,《二十二》票房過2億是早晚的問題,最終有望突破3億元。

  更重要的是,據淘票票專業版數據顯示,19歲以下觀眾佔總觀影人群的19.1%,大批『00後』走入電影院。還有不少人發布朋友圈稱自願包場,『將想看的場次發給我,我請大家看。』

  事實上,一開始《三十二》便是在『95後』觀眾聚集地『B站』上走紅的。當時,滿屏『我們都是中國人』的彈幕留言,令郭柯印象十分深刻。

  一位廣州觀眾曉冰在觀看過《二十二》後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沒有殘忍地撕開,而是淡淡地傾訴,就像奶奶在叨家常。這跟我以前看的電影都不一樣,值得二刷、三刷。』

  此前郭柯曾許諾,電影所獲收益將全部捐獻給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用於對慰安婦歷史研究及幸存者的資助。如今電影的票房大獲成功,讓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不過,在被問及有沒有後悔曾經的決定時,郭柯回應稱:『不後悔!』他強調再高的票房、再多的錢也會兌現承諾捐出去。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