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廈門的陸地面積1699平方公裡、海域面積390平方公裡,這裡優美的生態環境,每年吸引著全世界人們紛至沓來,一覽風光。近年來,廈門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探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清晨,廈門環島路漸漸熱鬧起來,這條全長30.8公裡的黃金海岸線,串起了廈門大學、胡裡山炮臺、曾厝垵、黃厝沙灘等海岸美景,就像一座城市的會客廳。1995年開始修建的環島路,最初有兩種施工方案:一是將酒店、餐館等設施建到海岸邊,把步道、公園建到離海岸100米之外的地方;另一種則是將道路修到海岸邊,讓酒店、餐飲等設施遠離海岸。

廈門市公路局副局長陳振來:最終大家都認為,保護良好的環境,長遠來講實際上就是對老百姓最大的福利,因此最終大家傾向把環島路建設貼合著岸線,能夠臨海建海,依山就勢,比較完整地保持自然生態。

確定了規劃的方向,環島路開始不斷改造昇級,成為廈門『最綠』的道路之一,綠化面積達到120公頃。面對商業開發與生態保護之爭,廈門先後建起了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等自然保護區。如今的廈門,一共有十多個白鷺營巢地,其中大嶼島就是大量白鷺繁育的地方,島上植被覆蓋率超過95%,除此之外,廈門市民用肉眼可觀測到中華白海豚的海域,也越來越多。

廈門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劉巍:有標記的海豚現在數量大概60頭,通過生物學測定和推算,在整個廈門海域海豚數量在100頭左右。

廈門城市空間雖小,但生態建設的手筆卻不小,2014年,廈門市人大審議通過《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主動劃出981平方公裡的生態控制線。劃出『生態紅線』後,廈門全市可用建設用地只有大約600平方公裡。在這有限的建設用地,廈門竟然在城市重點開發區域,圈起了一片面積40公頃的土地,建起了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留出一塊出讓價值超百億元的土地『養鳥』,讓許多人始料未及。

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黃強:生態好了,很多高層次的人纔願意來廈門居住、生活,很多人願意到廈門來旅游,帶來的服務業發展、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其實影響都是非常巨大。

一邊是守住『生態紅線』,一邊也不放松經濟發展,如今在廈門島東部,一個佔地僅1平方公裡的軟件園,入駐了上千家軟件信息類企業,聚集6萬多員工。去年,廈門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102億元,成為廈門新的千億產業鏈。這個僅佔福建省1.3%土地的廈門,創造出了佔全省14%的生產總值,空氣質量排名連續兩年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居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