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非遺教育主體亟待明確
非遺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遺教育當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與非遺社會宣傳比較,學校非遺教育的作用、意義無疑更深遠和重要。一方面,青少年處於文化啟蒙、人格養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非遺教育從娃娃抓起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國民教育學校的文化教育資源豐富、完整,有進行系統全面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育和研究的最佳條件。而且,任何形式的社會非遺教育宣傳都不可能送達所有人,唯有通過一代代的學校教育,纔能觸及每一個公民,形成全社會、全民族的文化認同。因此,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非遺教育、培養各層次非遺工作人纔以及開展相關研究,是教育系統無可替代、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培養非遺傳承人,教育是主渠道,學校是主陣地。學校理應是非遺教育的主體。
4、非遺教育體系亟待建立
當今,非遺保護傳承已經上昇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非遺教育是融合多門類教育特點的新型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正在中國蓬勃開展,雖然全國各地的教育機構不斷地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教室、進教材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在我國教育結構體系中,非遺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非遺高等教育,除原來的藝術院校、藝術專業外,仍是一個空白。高層次、高素質非遺事業從業人纔的培養困難重重,非遺相應技術、文化、開發的研究,也相對滯後。
盡管一些院校開展了非遺教育工作,設置一些相關的課程,但是在這項教育工作中存在著不專業的現象。比如藝術院校將原本的設計藝術學專業設置為『傳統工藝美術』,將原本的戲曲文學專業設置為『傳統戲曲』等,這些課程看起來是專業性的,但其涉及的內容往往學科化有餘,傳統性傳承性並不強。
非遺的地域性、獨特性、歷史性、藝術性、搶救性等特征,決定了非遺教育有其獨特教育規律,非遺教育應該是自成體系的教育。
當前,亟待創立有別於普通高校的非遺教育高等院校,從而引領非遺教育在各階段的開展。通過幼兒非遺啟蒙教育培養非物質文化的熱愛者;通過少年非遺認知教育培養非物質文化的認同者;通過青年非遺能力教育培養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者;通過學校非遺教育引領全社會的非遺文化認同,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
在非遺教育中堅定文化自信,非遺教育頂層設計是前提,非遺教育理論指導是關鍵,非遺教育主體明確是基礎,非遺教育體系建立是根本。只有在先進非遺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纔能科學地進行非遺教育的頂層設計,通過頂層設計的統領,明確非遺教育主體責任,建立非遺教育體系,探索非遺教育規律。我們期待:伴隨著非遺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一個覆蓋全體學生、體系完整、重點突出、聯系社會的學校非遺教育,一定會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4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