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這代年輕人的購房焦慮上代人難以理解
2017-08-24 11:23: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楊鑫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畢業了,工作了,掙錢了,於是,我順理成章地開始考慮買房。沒想到這一考慮,讓我和父親發生了一場爭論。

  這場爭論說來也簡單,當時,我提出了一年之內買房的宏大目標,並希望家人借給我一筆首付款,幫助我和女友共同置業。我的父親卻不認同我的想法,他認為,與其先拿一大筆錢,再背一大筆債,去換一棟勉強能住的蝸居,不如把這筆錢用來投資,然後用投資的收益支付房租。我的父親並非不捨得出錢幫我實現在北京購房的理想,而是堅定地認為,花大價錢買房,不值當。

  其實,這也怪不得我和父親不夠理解對方的想法,因為在住房問題上,年輕人和他們的父輩,確實成長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我國的房地產政策在過去幾十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輩小時候,私人擁有房產還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那時一切都是公有的,一家人能住什麼樣的房子,完全取決於組織安排。個人只能好好工作,穩定昇遷,期望以此換取更好的住房條件。

  後來,在住房商品化早期,絕大多數人購買的是單位的『集資房』或是『公產房』,這些房產實際上還是組織分配房的變種,其價格特別低廉,而且不是人人可得。後來,國家開始逐漸取消分房政策,購買商品房纔成為大多數人的唯一選擇,但我們的父輩好歹趕上了房價飆漲之前的末班車,『攢錢買房』還是一件並不太難的事情。如今,大城市的房價讓白手起家購房變得異常困難——然而與父輩無關,這是這一代年輕人正在面對的時代。

  上一代人幾乎從未像今天這一代人一樣,為自己的容身之所感到緊張與焦慮。在他們眼中,房子的屬性更簡單也更純粹——那就是居住的地方。對他們來說,只要勤勞肯乾,踏實本分,住房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房子在他們那裡也沒有被附加太多社會意義。記得我父母結婚時,加上爺爺奶奶和叔叔,全家5口人擠在一間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裡——而我的姥姥姥爺絕不會為此挑理。

  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很難擁有這份安逸和淡定。一邊是不斷高企,讓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房價,另一邊則是結婚、成家等社會壓力給人帶來的購房需求,夾在中間的年輕人當然有理由焦慮,當然有理由想方設法買房。

  父輩的觀念並非『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的社會經驗畢竟比我們豐富得多,對很多事看得都比我們更開。他們年輕時一個月可能只有幾十元的薪水,而今天這個數字已經增長了不止幾十倍。今天他們回首青年時代的經濟焦慮,恐怕只會當做笑話來看,『房產焦慮癥』在他們看來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們的想法雖然未必與我們此時此刻所想相吻合,但無疑是他們人生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咀嚼與思考。

  當我向父親提出湊首付款的需求時,我想的不是『啃老』,而是想先集合家庭的力量,斷絕困擾著我的『後顧之懮』,讓我能更好地為家庭發展奮斗。父親的反對意見,當然也不是因為『惜財』,而是因為他的社會經驗讓他天然比我們年輕人更加謹慎和穩重。因此,我們雖然發生了爭論,但最終選擇了互相理解,從長計議。而這番爭論也給我帶來了不少收獲,我想,或許每個有計劃買房的年輕人,都不妨花些時間,和父母『爭論』一番。

  在許多年輕人的家庭之中,兩代人之間的觀念矛盾或許更為劇烈。有些家庭為了首付款的問題鬧得父不父子不子,也有些家庭天天爭論,搞的兩代人都不得安寧,還有些非獨生子女家庭,因為兩代人觀念的不同,還波及了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都令人十分痛心。親情的羈絆如此寶貴,不該因為房子的事遭到破壞。

  一方面,年輕人總是對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壓力更有真實感觸;但另一方面,天下鮮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的考慮又何嘗不是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呢?如果兩代人都能拿出更多時間與耐心,彼此傾聽,彼此理解,得出令雙方都能信服的結論不會太困難。在親情的扶持之下,或許『購房』這樣沈重的話題,也能變得輕松一些。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