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用戶數據纔是目的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在《2016年中國安卓手機隱私安全報告》顯示,非游戲類APP獲取隱私權限普遍增多,越界行為增長明顯。例如,高達13%的非游戲類APP越界獲取『位置信息』權限,9.1%的非游戲類APP越界獲取『訪問聯系人』權限;高達26%的APP越界獲取『位置信息』權限。
除了過度獲取權限外,還有的APP以更隱蔽的方式獲取用戶信息。近日,有文章稱,京東旗下一款名為『京東微聯』的智能家居應用軟件,在沒有明確告知用戶的前提下,擅自將用戶的WiFi密碼上傳至服務器。對此,京東技術團隊回應稱,雖然黑客對HTTPS(安全超文本傳輸協議)傳輸通道的劫持是比較困難的,但京東微聯未來會對敏感信息進行二次加密。
因為這一行為涉嫌侵犯用戶的個人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事件之外,人們也在討論,為何有如此多APP熱衷『越位』,獲得用戶信息?
有業內人士指出,手機APP往往可以免費下載,但互聯網企業要通過應用營銷變現,就需要盡可能多地收集用戶數據。數據越多,越有精准營銷的優勢。雖然未必所有的數據都有用,但在大數據時代,足量的數據就意味著更多的商機。
加強監管纔能治本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國的手機APP數量已超過1700萬個。從聊天、吃飯到購物、出行,手機應用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日益緊密。一旦過度索取權限的行為泛濫,將大大增加用戶信息泄露的風險。
事實上,對於這一行為,相關部門早有規定。《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指出,未向用戶明示並經用戶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安全法》也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盡管有明確規定,但仍有互聯網企業頂風作案,其中甚至不乏互聯網巨頭。業內人士指出,大企業尚且如此,小企業就更『上行下效』了。此外,目前對於不守法者的懲罰缺乏明確規定,缺少知名判例或罰則,由此也讓互聯網企業有了僥幸心理。
對於應用授權等手機安全問題,可以依靠用戶自身防范加以避免,但目前的現狀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用戶對各類手機安全風險的認知仍需加強,有超過1/4的用戶在遭遇手機信息安全事件後不會采取任何措施進行處理。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纔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治本之策。監管部門可以從應用商店入手,通過管理平臺間接管理APP,加強應用商店的審核標准,不斷改善APP過度索取用戶信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