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專家談】習近平反腐的根本目的和路徑
2017-08-22 15:01:45 來源:過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戰略是全局性策略。習近平反腐倡廉戰略思想是其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理政又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內容繁多,千頭萬緒,要在最短時間內啟動新政,必須找到牽一發動全身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突破口,所謂由點及面,抓一總萬。反腐倡廉就具有這樣的功效。通過反腐倡廉,實現得民心、凝共識、聚力量、見成效。

  反腐倡廉也是最直接而又深刻體現習近平『問題工作是工作的牽引,問題是時代的召喚』這一方法論思想的實際舉措。面對全黨全國人民深惡痛絕的腐敗問題,是文過飾非、諱病忌醫,還是『猛藥去?』、『壯士斷腕』,反映和折射的一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關系的則是黨心民心走向。只有通過反腐倡廉,纔能純潔黨隊伍,彰顯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宗旨,進而提振民心士氣,優化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提昇執政能力,以更加有力的步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正是基於這樣的規律或戰略考量,反腐便不止於表現出來的打幾只老虎,拍幾只蒼蠅這麼簡單,而是有著更為高遠更深邃的用意。那麼,習近平反腐倡廉戰略思想的著眼點、實現路徑和落腳點如何表現的呢,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習近平反腐倡廉戰略思想著眼點在堅守黨的政治品質,提昇黨的執政能力

  反腐不是目的,而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根本目的在於保持黨的性質宗旨不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

  所以將保持政治品質作為黨建的關鍵一環,作為提昇執政能力的重要和途徑,是因為衡量一個政治集團先進與落後,戰斗力或道義力量的強大與否,重要指標和尺度在於此。這一點在革命戰爭年代已經得到充分證明,亦將在執政條件下繼續得到證明。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人們分析國共勝敗的成因,常常關注某一次戰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其實,戰役勝敗固然重要,畢竟『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問題在於,『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追溯開去理論的原點就是政治品質,而政治品質是有高下之分的。所以,兩黨從斗爭之初,已經底定結局。

  1950年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分析中共獲勝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中共乾部沒有私財』。美國新聞記者團訪問延安,看到中共高層簡朴而有活力,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更直接明了的是張學良在口述歷史中所言:我早就告訴蔣介石,咱打不過共產黨,他們人少,但每一個人都知道為誰而戰,國民黨官兵唱三民主義很熟練,但不知道唱的什麼,沒有用心。所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突出強調『不忘初心』,就是因為『初心』中有黨魂、軍魂和民心。

  掌握執政權力後,保持和提昇執政能力的關鍵仍然在政治品質的堅守與否,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決定黨的執政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否得民心,得民心則可『集中力量辦大事』。另一個是否聚天下英纔於執政集團內,聚則保證執政集團由優秀分子組成。

  兩個方面集於一點,就是避免因腐敗而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既得利益集團的最大特點是內部會因利益分配多寡而相互傾軋,一旦受到外部挑戰,則迅速形成利益同盟,一致對外。這必然形成階層板結,限制人纔流動和晉昇空間,更可怕的是逆淘汰,將優秀分子排除於執政集團外。如果這個結果涉及的是普通人,或許很多人無奈之下接受擺布,如果涉及的是優秀分子,斷不會如此簡單,他們很可能結成反體制同盟。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已有太多案例。

  腐敗為什麼會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因為腐敗的本質是公權私用,抑或公權出租和交換,只要是出租和交換,就會形成利益連帶關系,久而久之便發展為分肥者或共掌公共資源者,這些人因共同利益而導致行動上的共進退,所以成為既得利益集團。

  所以,堅持黨的政治品質與提昇黨的執政能力,根本上與既得利益集團是對立的,因而必須反腐倡廉,必須把反腐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這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