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系全局和長遠的攻堅戰,任重道遠。根據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同時擴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
第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出位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底線是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第二,振興實體經濟。只有推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協調發展,纔能振興實體經濟。引導資金『脫虛入實』。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金融工作的三項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工作的四項原則是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進一步完善產品和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引導資源合理配置。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昇傳統產業。
第三,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要堅持分類指導,因城施策,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在采取措施落實抑制炒房的同時推進購租並舉的住房消費方式變革。在房地產長效機制建立中涉及破解土地財政難題,這需要進一步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權與事權;從房地產的供給和需求看,將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從房地產的基本保障和商品的這兩種屬性出發,確實保障住有所居。
(施紅,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海外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