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後又見『美容貸』,監管需更『給力』
面對校園貸中出現的超高利率、裸貸以及暴力催收等一系列問題,銀監會、教育部等相關機構先後提出監管要求,各地銀監局、互聯網金融協會等機構隨後跟進。尤其從去年4月以來,校園貸進入集中監管階段,根據網貸之家統計,累計有47家平臺退出了校園貸市場。卻沒想到,一些美容機構又瞄上了涉世未深的學生們作為『獵物』。
南京市消協介紹,中介和美容機構勾結在一起,打著『免費美容還送錢』的招牌,利用暑期整容熱招攬客戶。消協提醒,大學生在消費時應考慮個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避免過度消費,給家人和自己帶來麻煩。不要被『免費』『優惠』『便宜』等字樣衝昏頭腦,每一次的簽字與個人證件的出示、復印、掃描都需要三思而後行,對於合同款項要仔細研讀,對於對方的承諾更需要白紙黑字保留證據。
許明說,學校是個小課堂,社會是個大課堂。防范被騙還得學生們從自身做起,培育健康消費觀,加強金融知識學習以及對網貸平臺的辨別意識,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銀行監管部門表示,根據相關監管要求,已經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校園貸等業務監管整治力度『堵歪門』,同時,也在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正門』,加強校園貸服務和產品創新,滿足市場需求。目前,部分國有大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已進入首批試點校園貸產品的正規銀行業金融機構之列。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