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 今年以來增長近4倍,半月飆昇50%,到底是何種『投資品』有如此誘人的增長率?近年來,我國比特幣交易活躍,價格漲多落少,並從年初的一枚1000美元左右一路飆昇至4000美元。隨著比特幣正在成為部分投資者的套利工具,風險逐漸蔓延至金融領域。
7%的持有量卻佔全球交易量的8成投機心理推高比特幣風險
8月以來,國內比特幣價格持續攀昇。根據國內幾家比特幣交易平臺的數據顯示,8月初,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在18000元人民幣附近,半個月後,比特幣價格已昇至28000元附近,甚至一度超過29000元,漲幅超過50%。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不斷攀昇,國內比特幣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根據國內比特幣交易平臺數據統計,目前國內交易平臺客戶資金餘額已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大於零的投資者超百萬人。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義先表示,國內80%以上的比特幣投資者為了追求短期盈利,只有不到14%的用戶打算長期持有。『比特幣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其作為虛擬商品的特性,轉而成為投資者追求短期利益的手段,被投資者用來交易以賺取買賣差價。』
『在中國,比特幣的持有量僅佔全球總量的7%,但成交量卻是國外的數倍,交易量佔全球的八成以上,如此高的換手率凸顯出部分人的投機心理。』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中心特約研究員趙鷂表示,比特幣市場容量較小,沒有漲跌幅限制,兌換價格容易被投機分子控制,價格暴漲暴跌引發的投機風險不容忽視。
目前,比特幣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關注,各國陸續出臺立場和監管措施。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將比特幣定義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並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接受比特幣或以比特幣作為支付結算工具,不得開展比特幣與人民幣及外幣的兌換服務等。
比特幣交易平臺亂象叢生風險逐漸向金融領域滲透
比特幣因其可匿名、不受國界限制、不易追蹤等特性,往往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洗錢、傳銷、走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隨著近幾年比特幣交易平臺發展風生水起,比特幣的風險產生了新變化,正逐步向金融領域傳遞。
『部分比特幣交易平臺將比特幣包裝成一種「一本萬利」的投資品,吸引投資者湧向交易平臺,其中不乏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趙鷂介紹,通過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滲透,比特幣風險容易蔓延至金融領域。
同時,不少交易平臺慫恿會員參與高杠杆的期貨交易,自己坐莊暗中操縱市場,虛假交易,令投資人的資產權益難以保障。
人民銀行透露,今年年初,人民銀行多次對比特幣交易平臺開展現場檢查發現,北京的部分平臺未經批准擅自開展融資業務、未充分履行反洗錢義務,火幣網曾因涉嫌市場操縱而被投資者起訴至法院;BTC100存在虛增其平臺比特幣交易規模的情況。
此外,目前國內比特幣平臺高達數十億元的客戶資金缺乏第三方存管,客戶資金面臨『跑路』風險。近期,央行在對北京地區主要交易平臺的現場檢查中發現,火幣網和OKCoin幣行均利用投資者充值形成的沈淀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合計約10億元人民幣。
人民銀行北京營管部貨幣信貸處相關人士介紹,一些比特幣交易平臺能夠掌握投資者的轉賬、支付密鑰和口令,一旦平臺經營者決定跑路,瞬間可將大量比特幣轉移至其他地址,平臺經營主體挪用甚至侵吞客戶比特幣資產沒有技術障礙,風險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