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法治中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砥礪奮進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國)
2017-08-18 09:59: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堅持崇法尚德,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社會新風撲面

  法治,關乎國家,也關乎每一個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地各部門正在把『法治獲得感』滴灌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平如水,公平正義不斷彰顯——

  『原審被告人聶樹斌無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裡,聶樹斌72歲的母親張煥枝流下熱淚。近年來,聶樹斌案、陳滿案、呼格案等曠日持久的申訴案重審改判,人民群眾從一起起冤假錯案的糾正中看到正義永恆。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堅持問題導向,尊重司法規律,深刻吸取教訓,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新格局,落實證據裁判、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堅決守住防止冤錯案的底線,嚴格確保司法公正。

  法貴必行,改革活力不斷迸發——

  一方面是改革舉措的先行先試、全面推廣,一方面是法律制度的邊破邊立、加強完善,兩者相得益彰,社會充滿活力。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兩高』相繼發布司法政策,依法保障涉案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這進一步給廣大群眾吃下了『定心丸』,給創業創新提供了『保護傘』。

  應法之義,脫貧攻堅鏗鏘有力——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專門提出『推進扶貧開發法治建設』。貫徹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健全重大扶貧政策和重點項目的合法性審查,為精准扶貧提供法治指引;懲治扶貧領域職務犯罪,落實扶貧資金的『最後一公裡』;完善貧困地區公共法律制度,保障貧困人口合法權益……脫貧攻堅深深的法治足印,始終踐行『言必信、行必果』的鏗鏘誓言,為全面小康注入強力保障。

  依法辦事,社會滿意度不斷提昇——

  『怎樣證明我媽是我媽』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治理『奇葩證明』成為一項硬任務。各部門自覺清理整頓不合理條文規定,加強監管問責,辦事大廳『門不再難進,事不再難辦』,群眾滿意度不斷提昇。辦事靠關系的情況得到扭轉,『用制度說話、按規矩辦事』蔚然成風。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法治中國始終高揚的旗幟。如今,法治中國建設的每一步前行,都在讓公平正義更加可見可感,讓法治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今,群眾尊法守法學法用法熱情高漲,『信訪不信法』的矛盾得到緩解;在廣大農村,『法律明白人』『村民議事堂』等生動實踐方興未艾。『以前社會上有個「蠻族」,如今大家發現講法比講蠻好。』一位縣委書記道出了當前社會的深刻變化。

  法德結合,核心價值觀得到弘揚——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釋法治中國新圖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二字清晰呈現;中辦國辦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法治逐漸成為一種全民信仰。

  在歷史長河中,五年只是短暫一瞬,而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卻實現了驚人一躍。

  我們自豪,這五年全國上下同心、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越來越完善。當然,我們還將面臨新問題,迎接新挑戰,面對復雜多變的世情國情黨情,全面依法治國這場國家治理領域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法治中國建設永遠在路上。

  我們堅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戮力同心,法治中國必將奏響更加雄渾的樂章,護航更加美好的未來!

  《人民日報》( 2017年08月18日01版)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