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科技成果『井噴』:中國創新奇跡從何而來?
2017-08-17 21:46:47 來源:新華社  作者:陳芳 餘曉潔 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題:科技成果『井噴』:中國創新奇跡從何而來?

  墨子『傳信』、神舟飛天、高鐵奔馳、『天眼』探空、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五年來,中國科技全方位突破,創新『高原』之上開始聳立起重大尖端科技『高峰』。

  第一個『闖入』全國創新指數報告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國家,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破百萬……五年來,中國日益崛起為世界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

  從過去僅僅輸出『中國制造』,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智造』『中國方案』『中國標准』走向世界。

  在全球跨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節點,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科技成果緣何『井噴』?創新奇跡為何從東方而出?

  『黃金5年』:『中國式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7位哈佛博士,海外學習生活多年,毅然選擇5年前集體回國,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開啟了他們的科研之路。

  5年後,他們從事的磁共振生命科學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

  『對國家沒信心的人不會主動選擇回國。』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歸國哈佛博士們的共同心聲。

  創新的偉大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砥礪前行。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C919一飛衝天!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運十』飛機立項,到2017年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夢』穿越了近半個世紀。

  2000多份機翼圖紙,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近20萬人全國大協作……

  87歲的『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動情地說:『C919是中國科技的新高度,它不只是一個機型的成功,更代表著一種能力,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

  2016年5月30日,這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

  『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九大同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時代定位和國際地位。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很艱難,但這條道路必須走。』中國科技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高、精、尖、缺』領域有了新突破。

  看深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昇空。隨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太空駐留超過30天,創中國航天員最長太空駐留紀錄。

  看通信:從『2G跟隨』到『3G突破』,從『4G同步』到『5G引領』……隨著中國『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專項』的實施,全球一半以上的網絡設備和全球終端前五名中的三席均來自中國。

  看前沿: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國際科研競爭中,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連續湧現世界級成果,提前完成千裡糾纏、星地傳密和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中國量子軍團』站上潮頭。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近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排名中,中國內地的全球競爭力上昇至第18位,在『經濟表現』中高居全球第2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創新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中國『趕上世界』的強國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這5年,科技創新『三跑並存』中並跑、領跑的比重越來越大。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中國高鐵通車裡程超過2萬公裡,躍居全球第一。航天航空、超級計算、第四代核電,科技創新領域『國之重器』不斷湧現,乾成了多件長期乾不成的『大事』。

  這5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程』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昇到55.3%,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不斷湧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增長水平,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這5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不僅有『高大上的硬科技』,更有與百姓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病原,初步建立傳染病應急防控技術體系;肺癌、白血病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國產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上市促使國外專利藥物在中國降價超過50%……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加速融合,織就保障億萬群眾生活的幸福網。

  從過去長期引進模仿西方同行,到如今引進吸收再創新,到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這一『歷史性變革』,彰顯的是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把發展動力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實現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工程創新的『多輪驅動』。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認為,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這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協同推進的結果。

  創新崛起的制勝法寶:中國力量書寫新篇章

  2013年12月14日,身披五星紅旗的『嫦娥』三號登上月球。

  連接地與月,這一天,中國走過了古與今。這一夢,華夏兒女守望了千年。

  2014年1月6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時深刻指出:『取得這樣的成就,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中國航天事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從高鐵到超級計算,從航天到航空……無數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纔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走進深圳市福田區的華強北商圈,琳琅滿目的電子元器件讓人應接不暇……

  昔日的華強北,曾被扣上『水貨』的帽子;如今的華強北,不僅是尖端電子產品的『聚集地』,更是來自世界各國創客們的『夢工場』。

  近40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這『黃金五年』締造的中國奇跡,讓一些後發國家從迷戀『西方取經』轉向探秘『東方寶典』。富有深意的『轉身』,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

  中國創新崛起為什麼能?

  科學探索、創新夢想,就像一顆種子,有水、土、陽光,有光合作用,種子就能發芽。

  5年來,人纔、資金和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的政策,匯聚起促進科技成果『井噴』的磅礡中國力量。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說,把發展方式『切換』到創新驅動模式上來,中國正在『由大變強』。

  人纔——創新『土壤』,蘊藏發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礦』。

  『以前我以為只有在美國纔能搞尖端人工智能。』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漆遠告訴記者,他現在所在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這樣說道。

  擁有8100萬科技工作者,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纔,回國人纔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這是中國創新的『力量之源』。

  資金投入——創新『活水』,澆灌『花繁果盛』的中國『創時代』。

  實現衛星量子通信一直是國際上科技強國競相追逐的目標。量子信息實驗研究的先驅賽林格等全球優秀研究團隊,一直期盼實施以國際空間站為平臺的星地量子通信計劃。然而,緩慢的決策機制使得這一計劃一再拖延。

  『領跑國際量子太空競賽,歐洲科學家不是沒有這樣的科研設想,但他們缺乏這樣多方面的支持,沒有像中國這樣「大科學」項目建設的「灌溉」投入。』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說。

  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9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達到15440億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中國的研發開支已接近歐盟的總和。

  『中國創新的提速增效迎來「繁花盛果」,有賴不斷增長的國家投入,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過去20年裡實現了數量和質量的快速增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說。

  科技改革——創新『陽光』,解好創新發展的『時代方程』。

  今年春天,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團隊新型環保發泡劑專利技術『賣出』5億元高價。

  十餘年的努力,這個被行家們譽為『顛覆性的發明』,從『研發——小試——中試——產業化』邁過了無數道坎,如今『科技創富』讓創新者更有底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動真格』,向數十年難除的積弊『下刀』。

  科研報銷還為找發票發愁?還要絞盡腦汁編寫經費預算和方案?眼看年底錢花不完了,還要突擊花?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乾意見》,從經費比重、開支范圍、科目設置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松綁』措施。

  科研人員如何既有『面子』更有『裡子』?在成果轉化中獲得的獎勵比例由過去的『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通過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獲得感』。

  在西安交通大學,『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成果知識產權及相關技術作價1.5億元人民幣轉讓,其中所得收益的7成都用於對科研團隊的股權激勵。

  『松綁』+『激勵』成為中國科技改革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千裡馬』正在創新沃土上競相奔騰。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