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上款欠款『滾雪球』
近一兩年來,關於『校園貸』引發的悲劇案例屢見報端,高校也對學生加強提醒教育,禁止學生使用『校園貸』。為何這類行為仍屢禁不止,不斷有學生走上『校園貸』的道路?
曾兼職從事過分期樂平臺校園代理的大四畢業生小明(化名)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通過他進行『校園貸』的同學大多是一些喜歡超前消費、追求物質享受的同學。小明說,現在消費水平高,很多大學生感覺生活費不夠用,如果還想買新手機、出門旅游、請客吃飯的話,就會通過『校園貸』貸款。如果還貸出現逾期,將被貸款平臺收取高額的利息和手續費,且金額會『越滾越大』。
小明稱,隨著高校加強管理,禁止學生從事和使用『校園貸』,現在很多平臺公司都已陸續撤出校園,他也不再做代理。但是,不少大學生還是有貸款需求,所以仍有一些本地的貸款機構通過多種渠道,找上學生群體放貸,且魚龍混雜,貸款形式混亂。小明估計,小韋遇到的是本地一些不正規的金融貸款公司,俗稱『黑貸』。
相關部門加強整治『校園貸』
6月底,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范和化解校園貸風險。
記者了解到,《通知》下發後,一些網貸平臺的線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場,在APP和網站上也陸續關閉大學生注冊通道。不過,也有一些平臺『換湯不換藥』,停止網絡貸款,但有消費貸款,大學生通過分期還貸的形式,也可以超前消費。此外,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本地金融貸款機構,仍『潛伏』在學生群體中,通過私下或社交平臺、QQ群等渠道,拉攏學生貸款。
柳州一高校輔導員劉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對『校園貸』一直持抵制態度,嚴禁學生進行貸款。從學生入校開始,就會多次做相關知識講座進行提醒。只是,學生貸款並不通過學校,無需什麼手續,有學生證和身份證等證件,就可貸款。輔導員和學校得知之時,往往已是學生欠貸逾期已久,對方找學生拿不到錢,就聯系老師和家長,甚至對老師家長展開騷擾。
官塘派出所民警告訴記者,派出所也多次接到學生和家長報案,都是因還不上這類貸款,被對方騷擾和威脅,只好報警求助。民警表示,因為貸款時彼此簽有合同、借條等,大多屬於個人借貸糾紛,想要爭取合法權益,需要走民事訴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