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獻身林海,精神薪火相傳
通過參觀塞罕壩機械林場展覽館,記者了解到,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直至清末時期,國勢衰微,內懮外患,為了彌補國庫空虛,『木蘭圍場』被開圍放墾,樹木被砍伐殆盡,加之山火不斷,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這個昔日的『美麗高嶺』變成了林木稀疏、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

展覽館展示樹木砍伐斷根模型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
19世紀六十年代,林業部為塞罕壩林場配備一支從書記到職工總共369人的高規格、精乾的創業隊伍。這支隊伍平均年齡不到24歲,就是這支年輕的隊伍,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大幕。

展覽館播放紀錄片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經過55年歷程,三代塞罕壩人克服環境的惡劣偏遠與內心的孤獨寂寞,接力傳承,不忘初心,植綠荒原,鑄就了『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創造了『變沙地為林海,讓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跡。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