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作家搶劫殺人案』偵破細節披露:傳統+科技鎖定真凶
2017-08-17 10:51:11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正確思路指明破案方向

  『正確的偵查思路、對頭的偵查方向、紮實的工作舉措,讓案件的偵辦過程不走冤枉路,不做無用功』。夏文星對記者說,『特別是專案組在兩個月裡先後十多次召開會商會議,明確了案件的偵破方向,確定了案件的偵查范圍,在重大方向性問題上,果敢決策,果斷拍板,咬定目標不放松,以釘釘子的精神一抓到底,直至破獲全案。』

  為了全面了解掌握案件情況,節省案件熟悉時間,不另起爐灶影響攻堅進度,夏文星特地把22年前曾經參與此案偵破的一些民警,包括個別已退休的老同志重新請回,再次成為專案組成員。

  專案組全面梳理、查找、匯總案件的各類痕跡物證、筆錄材料等證據檔案,最大限度地從原始材料中找突破口。同時,專案組還通過仔細回憶、翻看筆記等途徑,從中發現疑點和問題,針對性開展偵破工作部署。圍繞嫌疑人籍貫、身份、活動軌跡等為重點,立足現有痕跡物證,綜合運用偵查措施,窮盡一切手段方法,及時會商決策,最終保障了偵破方向的正確。

  事實證明,正確的偵查思路和方法為後來案件成功偵破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礎。通過對前期工作的全面評估,專案組刻畫出嫌疑人必備和參考條件:『兩名人員、男性、安徽口音、皖南方向、一個1米8左右的高個子、抽煙……』一系列情況逐步匯聚,更加清晰堅定。

  兩名嫌疑人最終落網後,基本符合公安機關原先刻畫的犯罪嫌疑人特征。

  傳統+科技鎖定命案真凶

  夏文星說,案件成功偵破是湖州公安『六個精確』之『精確打擊』的典型案例,也是『傳統+科技』的生動實踐。

  首先,是當年專案組成員認真細致的現場勘查工作,為此案的最終破獲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年現場勘查時所有照片、畫像、筆錄及現場提取的毛巾、茶杯、煙蒂等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其次,科技的迅猛發展,精確警務的深入推進,為案件偵破創造了新條件。這次案件的偵破,DNA、指紋等刑事技術新發展為排除、鎖定犯罪嫌疑人提供直接而有力的技術支持。

  第三,深入細致的調查追蹤訪問,終於換來了柳暗花明的重大轉機。湖州警方將犯罪嫌疑人活動范圍縮小至皖南一帶,並通過基因技術的運用,最後確定安徽蕪湖南陵縣的劉姓一族。

  隨後,警方通過體貌特征向當地居民調查走訪,鎖定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53歲的安徽南陵人劉某彪,並以此抓獲另一名居住在上海的犯罪嫌疑人汪某明。

  人生如戲,烈日灼心。22年過去了,當年制造慘案的兩個嫌疑人已經改頭換面,漂白身份進行了『變形』。當年犯下驚天命案的凶手是兩個人——現在,他們一個成了法定代表人,一個成了作家和詩人……

  案發時,劉某彪31歲,被警方控制前,是南陵一所民辦學校的校刊主編。公開資料顯示,劉某彪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用筆名劉浪、彪子、一沙、江南飛等,發表作品200多萬字,2013年入選中國作家協會。

  作為知名作家、學校刊物主編、詩人,劉某彪著有《行者武松》一書。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殺了一個山東大漢,所以他纔去研究好漢武松的一生。

  案發時,42歲的汪某明是劉某彪的發小,被警方控制前在上海工作。作案前,汪某明曾到織裡打過兩年工,兩人在缺錢的情況下,商量到織裡來『搞錢』。

  兩人當時找到了出事的旅館住下,同屋還有一名來自山東的旅客。他們通過觀察和詢問,認為他有錢,便下手將他殺害,但只搶到15元。隨後他們又以退房名義將老板騙到房間,再次下手殺害,僅搶了一枚戒指。隨後,他們繼續到老板房間把老板娘和其13歲的孫子殺害,搶走100多元後逃走。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過獵人的槍口。』夏文星說,『此案的偵破,證明了湖州公安深厚的為民情懷和過硬的克敵本領,我們敦促有案在身、在逃的犯罪分子放棄幻想,早日投案自首,爭取政府的寬大處理。』(記者陳東昇通訊員郭樓兒)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