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顛簸30多個小時,長途跋涉2000多公裡,近日,蘇州大學『綠絲帶』公益團70餘人終於到達『沙漠綠洲』甘肅省民勤縣。今年,已是他們第五個年頭在此開展防沙固林活動。種植澆灌梭梭樹、搬運草垛子、壓制草格子、填埋老鼠洞……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中,這群年輕人憑著頑強的意志與必勝的信念,將『綠絲帶』防沙林面積逐步擴大。至今,他們在這片荒漠中已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蘇大林』。
准備四五個月,只為每年暑期防沙固林
甘肅省民勤縣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之間,在兩大沙漠的夾擊下,面積1.6萬平方公裡的民勤綠洲,一直面臨著被沙漠吞噬的危險。
2013年春天,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學生傅裕在甘肅省民勤縣參加完植樹公益活動後,萌發了成立公益社團的想法。在老師和同學的支持下,『綠絲帶』公益團就此誕生。
『綠絲帶』公益團通常利用暑期趕赴民勤縣開展防沙固林活動。今年為了准備此次遠行,公益團的成員們已經忙了四五個月。從3月份『植樹節』開始,『綠絲帶』公益團就舉辦了義賣義捐活動,籌得款項全部捐給『拯救民勤志願者協會』,用於購買梭梭樹苗,並由協會成員前往沙漠進行種植和澆灌;4月,團隊制定方案,舉辦宣講會,招募志願者;5月,開展戶外生存訓練、志願活動培訓;6月,購買物資用品和出行保險,做好最後的出行准備;7、8月份,奔赴民勤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在民勤縣沙漠地區,搬運草垛子、壓制草格子、填埋老鼠洞是志願者每天主要的工作。『沙漠天氣異常炎熱,風沙肆虐,住宿和飲食不便,條件非常艱苦。』砍柴生火、燒水做飯、帳篷露營也成了他們每天的必修課。憑借著出發前的精心准備和頑強的意志,志願者克服了種種困難。五年來,綠化面積逐年擴大,至今已達到3000多平方米。
『以前,我們這兒很多居民忍受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而舉家遷徙,沒想到這些大學生們能堅持連續五年來這裡幫忙,謝謝他們的付出,創造了一片片沙漠綠洲。』提到『綠絲帶』,民勤縣當地的居民都豎起大拇指。
孩子們扛著比自己高好多的鐵鍬植樹
『綠絲帶』公益團成立之初,僅有7名成員,至今已發展成為具有100餘名成員的大團隊。在這個大團隊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自發參與到此項活動中的『親子家庭團』。
今年共有7批『親子家庭團』以志願接力的形式前往沙漠,家長帶領孩子一起做實踐,填填鼠洞、鋪鋪草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孩子們或許也只覺得新奇有趣,但這個過程可以讓他們逐漸形成環保意識,磨煉意志,鍛煉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公益團學生負責人之一趙健宇說。
穿著各色防曬服的孩子們學習搭帳篷。填鼠洞時,孩子們扛著比自己高好多的鐵鍬,雖然乾起來很吃力,但他們依舊開心得咧開了嘴,搖搖晃晃地穿梭在梭梭林之間,尋找著老鼠洞。
『沙漠之旅,不僅僅有風暴,還可以有公益行動,希望孩子回到江南水鄉時,能珍惜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粒來之不易的糧食。』
『親子家庭團』王阿姨帶著女兒一起參加了勞動,其間也經歷了多場沙漠風暴。她說,這是一次既美好又發人深省的旅行。
『「綠絲帶」的含義,不僅僅是防沙固林,守護一方水土,更是延續一種情懷,傳承一份摯愛。』趙健宇說,他們將繼續前進,用信念一點一點地影響、一點一點地改變,將一個個希望和祈願紮根地下,將深淺不一的腳印烙在西北這片土地上。在不遠的將來,終會走出一條『綠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