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臺灣居然容不下一座抗日紀念館?!
2017-08-16 11:07:3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臺灣省花蓮縣卓溪鄉鄉公所近日呼吁臺灣當局,為百年前在拉庫拉庫溪流域遭日本人殺害的布農人興建紀念碑。卓溪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長高榮生表示,1909年至1940年,居住在此區域的布農祖先因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遭到殺害,其屍骨被隨意丟棄、無人聞問,子孫後代蒙受不公平待遇。而日本為了『紀念』鎮壓布農人『殉職』的警察,在此區域至少設置了17座『紀念碑』,悼念其『功績』。高榮生說,當布農後代經過這些用日本觀點書寫的『紀念碑』時,會認為祖先是『鬧事的野蠻人』,而不知他們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土地奮起抗日。

  布農人的抗日義舉不容抹殺,卓溪鄉公所的呼吁入情入理。然而在民進黨『滿朝文武』媚日崇日的政治氣氛中,即使有人聽到布農人的微弱呼聲,大概也只會笑他們太不識時務。在民進黨治下,別說什麼興建抗日紀念碑,即使有抗日紀念碑,定然找個借口給你『拆』了:去年秋天,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就以文化資產保存的名義,卸除了當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地——石門古戰場上的抗日碑文。對此,牡丹鄉民眾除了錯愕,徒呼奈何。

  自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至1945年臺灣光復,50年間,包括『原住民』在內的臺灣同胞前赴後繼,與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斗爭,有65萬人獻出了寶貴生命,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同胞為全面抗戰的勝利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青史可鑒。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李登輝、陳水扁,再到現在的蔡英文,為了遂行『臺獨』分裂,大搞『去中國化』,在教科書中大動手腳,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割裂開來,美化殖民統治,抹殺抗日先賢,誤導民眾特別是青少年走上價值虛無主義道路,在此氛圍下,臺灣社會積非成是。於是,『日據』變成了『日治』、『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於是在《馬關條約》120周年之際,臺中市長林佳龍斥資200萬元新臺幣,把原被放倒在地的臺中日本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借以『重拾城市光榮感』;於是有人將臺灣水利建設盡歸功於八田與一,無視清代即有的?公圳、葫蘆墩圳、施公圳、曹公圳等水利建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充滿虛無與荒誕。

  在此情勢之下,島內有識之士懮心如焚,要求當局拿出勇氣,撥亂反正,呼吁當局設立對日抗戰紀念館,在歷史遺存旁興建抗日紀念碑,讓民眾永久傳承這份光榮的記憶,希望年輕人拒絕『臺獨』洗腦,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念。

  全世界被日本侵略過的地方,都有抗日紀念館,唯獨臺灣沒有。全臺灣各縣市都有『二·二八紀念館』,僅臺北就有兩座,但各縣市除了有光復路,沒有抗日紀念館,抗日史料也散亂在各處。臺北市可以花9200萬元新臺幣復原殖民者的『西本願寺』,卻說沒有經費設置『臺灣抗日史跡館』。

  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忽視與刻意淡忘。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72周年之際,在紀念全面抗戰80周年之際,兩岸的中國人都應該同心協力,導正歷史,撫慰先烈,昭示後人。(吳亞明)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