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趙志全:只要群眾說黨好,我就知足了
2017-08-15 17:37:3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王金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趙志全(前排中間)與職工一起就餐。 (資料圖片)

  『趙總又「回來」了!』8月1日,在山東臨沂蒙山沂水大劇院,話劇《趙志全》正在上演,過道上擠滿了來自魯南制藥的乾部職工。

  臺上,演員真實還原著山東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總經理趙志全嘔心瀝血、忍受病痛,把一個瀕臨倒閉的校辦企業建設成為淨資產6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制藥集團的奮斗歷程;臺下,一片淚眼婆娑,觀眾重溫了被追授為『時代楷模』的趙志全鞠躬盡瘁、奉獻社會的一生。

  臨近劇終時,『趙志全』立在舞臺中央仰天長嘆道:『為了我的事業,我真的還想再活500年……』

  2014年11月14日晚上11點,趙志全用顫抖的手批閱完最後一份關於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文件,猝然倒在辦公桌前,生命的時鍾定格在57歲。

  蒙山含淚,沂河嗚咽。從2002年被診斷出罹患癌癥到溘然長逝,趙志全與病魔頑強抗爭了12年,這也是魯南制藥快速發展的12年。其間,魯南制藥累計為國家上繳稅款30多億元,連續多年位列臨沂市工業企業納稅第一名。

   『不改革一定是死路一條』

  1987年,郯南制藥廠瀕臨倒閉,成為臨沂革命老區首家公開招標承包經營的試點廠,年僅30歲的趙志全一舉中標擔任廠長。當時這家制藥廠賬面上只有19萬元淨資產,另外還有2萬元貸款,倉庫原料僅能維持3天,人心渙散,瀕臨倒閉。競標時,趙志全提出『當年扭虧為盈,到1991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的目標。當時職工一個月工資纔四五十元錢。他一報出這個數字,競標現場頓時炸了鍋。在一片質疑聲中,趙志全滿懷信心地說:『我承包企業,不是為了個人發財,而是要為員工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任伊始,趙志全就大刀闊斧地推行三項制度改革。個別利益受損者強烈不滿,多封誣告信引來了國家四部委100多人調查組的調查,當時廠裡的員工也不過100多人。後來,調查組證明了趙志全的清白。調查風波盡管過去了,但是企業卻仍無法走出產品單一、市場狹窄的窘境。趙志全把目光投向新產品的研發上,與山東省中醫學院合作,利用沂蒙山區藥材資源,開發出國內首創的新藥『銀黃口服液』,當年產值就達到了1000多萬元,提前超額完成了第一個承包期目標。

  1994年前後,抓住股份制改革的機遇,趙志全將企業改組為山東魯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並在當年11月份進一步推行分配制度改革。他的做法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甚至有人恐嚇威脅趙志全。但這反而堅定了趙志全改革的決心:『不管改革的路有多難走,我就認一個理兒:為了企業的發展、職工的利益,不改革不行。改革也許會失敗,不改革一定是死路一條。』

  1995年年底,大環境影響和新產品市場開發緩慢、貨款回收等難題把企業拖入谷底。一頭青絲變白發,趙志全攻堅克難的改革豪情絲毫未減,他帶領職工破釜沈舟,吹響『96決戰』號角。他承諾:『我每月只領200元生活費,年底前扭轉不了局面,自動辭職!』

  決戰打響後,趙志全便馬不停蹄,奔波於全國各地。他在那輛破舊的桑塔納車裡,裝上一大包煎餅和大蔥,餓了就在車上啃幾口煎餅,困了就蜷縮在後排座椅上休息,兩個司機輪流駕駛。最多一次,他9天跑了東北三省18個城市。由於過度勞累,他在合肥出差時摔傷了腿,打上石膏,拄著雙拐,他又上了路。

  靠著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到1997年年底,魯南制藥在全國6700家藥企中,排名第52位,一躍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制藥企業。

   『黨組織永遠是堅強後盾』

  在魯南制藥員工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不在魯南,就不知道趙總對我們有多好!』2008年,公司一位業務員的家屬做換腎手術,趙志全聽說後二話沒說,用專門為救助困難員工設立的生活備用金,捐助該員工9萬元;2010年5月份,職工尹良的妻子查出了乳腺癌,治療費近40萬元。走投無路之際,他敲響了趙志全的門。『這沒啥張不開嘴的,黨組織永遠是職工堅強的後盾。』趙志全一邊安慰臉漲得通紅的尹良,一邊為他辦理28萬餘元的藥費報銷手續。

  趙志全以一個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深深溫暖著群眾的心。為了讓改革紅利更好地惠及員工,他可謂是殫精竭慮。只要有空,他就去餐廳與員工一起就餐、聊天、談心。有一天,趙志全看到一位年輕員工在用餐時只打了一份青菜兩個饅頭。一問纔知道,這位員工剛剛畢業,來自農村,家境困難。趙志全讓工作人員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最終給每名有類似情況的員工每月增加300元的生活補助。僅這一筆支出,全廠一年就多花了上千萬元,但趙志全卻說:『只要群眾發自內心說黨好,我就知足了。』

  『別人為首付和房貸苦惱時,我們免費住進了公司自建的員工樓。』說起魯南制藥的福利,貝特二十一車間的肖陶山總是充滿自豪。從1999年起,魯南制藥連續舉辦了15屆集體婚禮,為新人提供免費住房、安家費、蜜月旅行。每年7月份,員工除了享受一個月帶薪休假外,還有1200元的旅游金。同時,趙志全還非常關心職工健康,投資兩億多元為員工建了體育場所,每年拿出還200萬元作為文體活動的基金。他說:『年輕人要多讀書、多運動。沒有好身體,什麼都乾不了。』

   『六親不認』換淨土

  『高管開會全家坐,侄子倒水姑姑喝』。時下,家族化企業比比皆是,但打開魯南制藥的企業員工名冊,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無一人與趙志全有血緣關系。

  在遺留下的人事任命書中,趙志全指定了新的領導班子,雖然女兒趙龍於北京大學畢業後,又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獲得研究生學位,但趙志全仍沒有將企業交給女兒經營。他把一個資產達百億元的企業全權托付給了『外人』。現任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張貴民也是從趙志全的遺囑裡纔知道,自己要肩負起帶領這個沂蒙山區最大納稅企業繼續前行的使命。『他甘做蠟燭,直至生命最後一息,仍不忘照亮他人;他把建設百年企業作為畢生的事業和追求,為我們樹立了做人、做事、創業的楷模。』張貴民說。

  在趙志全的親戚眼中,他『六親不認』。堂兄趙志富家在哈爾濱,當年,魯南制藥哈爾濱辦事處租住他的房子。趙志全知道後,不僅沒提高房租價格,反倒把這件事給攪黃了。趙志富無奈地說:『人都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我這兄弟就是皮笊籬——一點不漏。』

  回老家時,趙志全的老母親拿出一大把紙條,都是鄉親們為兒女安排工作或者提拔的事。趙志全告訴老母親,企業的事要是這麼乾,廠子離樹倒猢猻散就不遠了。母親聽兒子這麼說,當面把這些紙條一張張撕碎。

  『公生明,廉生威』,趙志全的以身作則,換來的是魯南制藥公正清廉的一片淨土,中層乾部沒有一個出現經濟犯罪的,清正廉潔在這裡蔚然成風。

  『正是因為沒有一點私心雜念,心裡裝的全是企業和員工,他纔能凝心聚力,帶領企業成功發展。趙總為我們樹立了一面當代優秀黨員企業家的旗幟,用一生的忠誠和智慧踐行著沂蒙精神,並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激勵著我們在改革創新中奮勇前行。』接過『魯南』接力棒的張貴民,對未來充滿信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王金虎)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