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紀錄傷痛也是銘記歷史
2017-08-14 10:43:5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歷史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有每個人都為它做點什麼,纔能讓慘痛的戰爭記憶不再重演

  8月14日是第五個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一部反映日軍『慰安婦』幸存者生存狀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將在全國公映。中國『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第一次在院線展映,本身就是公眾支持和參與的結果,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人不忘戰爭傷痛、堅決銘記歷史的態度。

  隨著歷史逐漸遠去,今天應如何記憶戰爭,正在成為新一代年輕人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相對於中韓等國建造『慰安婦』博物館、推動『慰安婦』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努力,日本政界一些人依然在堅持否認或者回避軍事性奴隸的罪行。而近日兩個中國游客在德國國會大廈前行納粹禮拍照,四個年輕人穿著日軍服裝在抗戰紀念地的上海四行倉庫留影,也說明對於戰爭歷史的正視,無分國外還是國內,都需要全社會繼續紮紮實實地來推動。

  紀錄片導演郭柯,其實也是一位年輕的『80後』,他的團隊將鏡頭對准『慰安婦』幸存者,用《三十二》《二十二》兩部紀錄片留下了這個群體的最後身影。《二十二》的鏡頭並不像通常的反映戰爭苦難的電影那樣觸目驚心,而是在平靜的影像中,深刻反映著歷史留下的痕跡。終身不育的老人,思子而不成,只能整日擺弄心愛的布娃娃;當過紅色娘子軍的老人,一生珍愛政府頒發的抗戰勝利紀念章,最後帶著它入土;老家在朝鮮的朴大娘,為感謝中國人民的照顧改姓毛,至今從未回過家鄉……

  沒有震撼的配樂,沒有煽情的旁白,影片通過非常克制的鏡頭記錄22位老人平凡的生活,以及日常敘事下波濤洶湧的回憶。只有電影中時不時出現在老人名字上的白色邊框提醒著我們,她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世:林亞金、陳亞扁、蔡美娥、鄧玉民、林愛蘭……2013年以來,已有25位老人前後去世。

  而對於這些被記錄者來說,要把她們的傷痛挖出來給全世界的人看,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毅力。讓這些老人回憶過去很痛苦,但對這些痛苦記憶的反思,也有助於打破沈默,正面對待和保護戰爭受害者,幫助她們回歸正常生活。同時,這些戰爭罪行的公開,也進一步揭開了日本在中國推行性奴隸制度的真相,幫助受害者堅持民間索賠,堅持捍衛歷史真相,堅持爭取國際正義,其作為記憶遺產的意義至關重要。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給抗戰記憶留下空間,重視對機關、故居、萬人坑、慰安所等遺址的保存與保護。如今『慰安婦』幸存者只剩下14位老人,平均年齡已過91歲,我們應該對飽經滄桑的老人給予更多關愛。韓國去年的《鬼鄉》、今年的《軍艦島》,都創造了電影票房的新紀錄,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能走進影院,去觸摸一下戰爭的傷痕,去思考如何捍衛和平。紀錄傷痛也是銘記歷史。今年是全面抗戰爆發80周年,歷史看似已逐漸遠去,但其實又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有每個人都為它做點什麼,纔能讓慘痛的戰爭記憶不再重演。(作者:蘇智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館長)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