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廣州科學城雲端綠道把相鄰的休閑公園、廣場連接起來,讓市民得以在空中一覽科學城的優美景色。吳朝攝/光明圖片

廣東省廣州市東濠湧綠道將地下河恢復為露天河湧,為市民提供了親水休閑空間。梁建華攝/光明圖片

江蘇省東臺市充分利用沿海豐富的風、光資源,實行立體開發,建立起上有風電、中有光電、下有養殖的『風光漁』互補新能源基地。榮興益攝/光明圖片
知行合一,是打通理念到行動的唯一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密集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文件,謀篇布局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的轉變。在7個小分隊充滿細節與溫度的采訪筆記中,我們能看到豐富而生動的實踐:
廣東廣州,東濠湧以前是一條臭河湧,蚊蟲滋生,惡臭難聞,不少家庭常年都不敢打開窗戶。經過廣州越秀治水人六年的努力,東濠湧煥然新生:一灣清水在繁華鬧市穿流而過,兩岸是嶄新的綠道,徜徉其間,不禁讓人低吟,綠色的生活是快樂的;
浙江臺州,從土地劃撥入手,在源頭控制綠色建築的星級標准,推行裝配式建築,推行新房全裝修。轉變觀念後,無論是政府還是建築企業,心裡有了環保這根弦,在建築材料選擇、節能節水上都有了自覺行為。百姓收房後,不用再經歷煩瑣的裝修過程,拎包入住新房,他們也感覺到,綠色的生活是方便的;

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充分利用櫻桃基地的優勢發展旅游產業,深度促進農旅結合。白玉超攝/光明圖片

浙江省松陽縣新興鎮橫溪村大木山騎行茶園結合茶園觀光、休閑騎行、養生度假、采制茶體驗等功能,打造生態茶園典范。本報記者方曲韻攝/光明圖片
貴州普定,為了抵御石漠化,群眾開動腦筋,撬石鑿岩,運土上山,近萬畝桃林在深山傲然挺立。靠著桃樹,梭篩村每戶年收入有七八萬元,不僅高於全縣、全省的水平,更超過了很多生產條件優越的平原地區。村民們說,綠色的生活是富裕的。
這次采訪,於7個小分隊都是愉快的經歷。所到之處,皆是青山綠水,所見之人,亦是笑逐顏開。守望蔚藍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氣,綠色有存在感,百姓有獲得感,這就是我們的美麗中國。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13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