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專家回應社會關切——我國地震活動仍處正常水平(微求證)
2017-08-12 15:44:3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8月8日和9日,我國西部四川九寨溝和新疆精河先後發生強震,引發了公眾對地震活動頻率、地震是否與水利工程有關等問題的關注。多位地質領域專家11日接受記者采訪,對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回應。

  短時間連續兩次發生地震歷史上不罕見

  『短時間連續發生強震,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罕見事件,不能因此判斷我國地震活動進入活躍期。』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副主任劉傑說,比如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7.5級地震後,15日新疆烏恰又發生了兩次7.0級地震;1966年3月6日西藏紮達6.6級地震後,8日河北隆堯又出現6.8級地震。

  劉傑說,我國大陸年均20次5級地震,其中6級地震3—4次,平均3年兩次7級地震。九寨溝7.0級地震前,我國大陸7級地震平靜已達24個月,6級地震平靜8個月,2017年1—7月發生4次5級地震,地震活動水平是比較低的。目前我國大陸仍處於正常地震活動狀態內。

  『歷史上,我國大陸發生7級地震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劉傑說,國際地震界認為,2004年蘇門答臘9級地震後,全球地震活動進入了相對活躍期。根據1900年以來地震活動資料,我國大陸地震活躍期是以7.5級大地震或7級強震群作為活動標志來劃分的,如1920年海原8.5級大地震,1988年雲南瀾滄7.6級地震,2001年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因此九寨溝發生的7.0級地震,可以看成我國大陸的正常地震活動。

  九寨溝地震與水利工程無關

  幾乎每次有強震發生後,網絡上都會有聲音把地震的發生和水利工程聯系起來。這次九寨溝地震發生後,有網民臆測『可能和三峽工程有關』。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認為,這種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陳厚群說,九寨溝地震的震中位於岷江、塔藏、虎牙三個斷裂帶附近,該地區本來就是地震多發區。這次地震是板塊向北擠壓導致川西北地塊擠出,由局部走滑剪切引起的。

  『三峽工程壩址及水庫區的大地構造部位為揚子准地臺中部的上揚子臺褶帶,分屬華南地震區的長江中下游地震帶,它和引發九寨溝地震的斷裂不在同一個構造單元上,兩者之間完全沒有構造上的聯系。』陳厚群說。

  『此外,從九寨溝到三峽工程的直線距離約700公裡,其間分布著不透水性的地層,庫水與九寨溝地震的構造帶也不存在水力聯系,因此不可能引發九寨溝地震。』陳厚群說,四川西部在區域地質背景上,本就屬於地震多發地帶。近年來該區域地震頻發,主要是受大的板塊活動和地質構造的影響,九寨溝地震也沒有水庫誘發型地震的特征。

  劉傑說,地震按照發生類型來說,通常分為構造地震、誘發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通常認為,水庫誘發地震是由於水庫區有大斷裂破碎帶存在時,蓄水後水滲入岩層,促使岩層變形錯動,從而誘發地震。水庫誘發型地震的特點一般是震級小、震源淺、波及范圍小。『大型水庫因蓄水會誘發一些輕微的地震活動,但這些地震基本上分布在庫區及其周邊區域,不可能引起幾百公裡外的地震。』劉傑說,九寨溝地震屬於典型構造地震,即由於地球岩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它與水庫誘發型地震屬於不同地震發生類型,機制和原理也不同。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