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文化事業費增速每年都超過10%服務網絡下沈文化惠民提昇
這五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逐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大提昇,公共文化服務活力進一步增強,老百姓有了越來越多的、實實在在的文化獲得感。
各地用於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超過20億元
湖南株洲攸縣新市鎮丁家?村的家門口文化廣場,近年來成了村民們娛樂健身、開展文化活動的好去處,大家下棋、聊天、跳廣場舞,好不熱鬧。如今,丁家?村已經在村民小組和屋場建設起了3個『家門口的小廣場』。而攸縣全縣已經建起了『家門口的小廣場』500多個,音響燈光娛樂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打破僅僅建設在村部的傳統,延伸到村民小組的公共文化服務,破解了稍遠地方村民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問題,打通了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將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逐步加大現有財政資金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各地安排用於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超過20億元。
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出臺,為明確政府責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
不久前,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
各級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按照中央決策部署,以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著力點,加大建設力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公共文化設施來到群眾的『家門口』
『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如今,公共文化設施已經逐漸走到了群眾的『家門口』。近年來,國家在推進國家圖書館新館、國家博物館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統籌推進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形成。2016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770.69億元,佔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0.41%,2012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480.10億元,佔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38%。十八大以來,全國文化事業費增速每年都超過10.0%。
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先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
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截至目前,全國所有省(區、市)均制定印發了實施意見和實施標准。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是『補短板』,為加快推進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建設,文化部等7部委於2015年編制印發了《『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傾斜力度。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和運行機制,提高服務效能。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建立文化部牽頭、26個部委參加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各省(區、市)也已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自文化部、財政部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以來,示范區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提供示范,同時帶動地方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數據顯示,2016年中央對地方文化工程經費補助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示范項目的資金已達1677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