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草原興起牛產業 黃牛變成『軟黃金』
2017-08-07 13:09:44 來源:人民網  作者:白建平 孫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放牧

  驅散漫天風沙迎來繁榮和富庶

  ……

  這是哪裡?從酷暑的炙熱,到霜降的冷冽;從風暴下的植被,到堅強的牛羊;這裡的每一個生命,都如初草般蓬勃與熱烈;

  他們是誰?祖先說,他們是自然斗士,用刀槍創造歷史;如今,他們用現代化方式改造傳統養殖,用智慧與勤勞書寫草原新的傳奇。

  這裡是科爾沁草原腹地——內蒙古通遼科左後旗,這裡更是中國的『黃牛之鄉』,這裡孕育出的後旗人出生便與黃牛相伴,在他們看來,養牛是一份使命與熱愛。如今,黃牛產業更成為科左後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名片』。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提出: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步伐,探索一些好辦法,幫助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

  近年來,科左後旗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傳統養牛業實現現代化轉型,不斷完善全產業鏈格局、優化市場交易環境,創新黃牛產業扶貧多樣化路徑,讓『黃牛』變成『軟黃金』,成為拉動畜牧業經濟發展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供給側改革』開啟新思路

  『以前我們靠天吃飯,現在我們用科技養殖來致富奔小康。』在科左後旗南巴嘎查村支書劉金山還有另一個身份。2010年,他投資300萬元建起了自己的家庭牧場,通過科技化、標准化養殖,有效提高了母牛繁殖成活率,擴大了黃牛飼養規模。同時,通過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劉金山更為鄉親們算清了一本『明白賬』。

  近年來,旱情讓當地草質不斷惡化,自然養殖回報率也不斷下降。要提昇繁殖成活率和養殖收入,分散、落後的養殖模式必須改變。

  南巴嘎查村支書劉金山的家庭牧場。(人民網趙鐸攝)

  2012年,劉金山籌劃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變化也隨之產生。『一頭母牛的成本大約2200元,一年所需飼料費用、人工費等在1500元左右,一頭小牛犢的育肥大約需要800元,高品質的牛犢能賣到價9000元到10000元,也就是說,一頭小牛犢純收入5000多元。』劉金山說,因為合作社統一采購和標准養殖,僅飼料成本每噸就能節省700多元。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的養殖方式讓村民嘗到了『甜頭』,合作社目前已有62名社員加入。

  而在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後旗分公司書記何成海看來,黃牛產業的現代化轉型更是改善供給結構、提昇產品品質的關鍵路徑。

  科左後旗黃牛歷史悠久,是『科爾沁黃牛』和『中國西門塔爾牛』的主產區。然而,好牛肉還要市場認可纔行,依靠標准化飼養、全程可追溯體系和『互聯網+肉牛』,科爾沁牛業打造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飼料是保證牛肉品質的重要環節,我們利用這裡治沙的主要作物「檸條」作為飼料,在改善荒漠、半荒漠環境的同時,又提供了綠色飼料。』何成海表示,除了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和現代化的屠宰生產線,公司還建立了產品全程可追溯體系。而通過『公司+農戶』模式扶持農牧戶訂單養牛,與養殖戶形成利益聯結體,同時,與線下零售超市與線上知名電商的合作,產品的生產和銷路也得到了保障。目前,科爾沁牛業的產品已經遠銷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年創匯300多萬美元,天然綠色的草原黃牛越賣越好。

  『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科左後旗在加快畜牧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按照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的發展思路,重點打造出科爾沁牛業等三大養殖基地,引進現代化養殖場和先進的加工生產線,不斷夯實黃牛產業發展的基礎。

  同時,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探索捨飼養牛、種草養牛和科技養牛等新的養殖模式,實現草原植被恢復和黃牛產業的協調發展。按照『為養而種』的思路積極推行『糧改飼』,去年向農牧民無償發放青貯種子150萬斤,種植青貯120萬畝,種植優質牧草2萬畝,實現秸稈『三化兩貯』30億斤,科學繁育和科學飼養已經成為提昇繁殖質量的重要手段。2016年全旗肉牛存欄77.1萬頭,交易50萬頭、屠宰加工8萬頭,成為名副其實的肉牛產業強旗。

  『多樣化保障』連接大市場

  霧色迷蒙,天剛破曉。在科左後旗伊胡塔嘎查,伊胡塔黃牛交易市場裡已經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上午10點,黃牛交易市場正式開市,『這牛我要了,能不能便宜點』、『這是正宗的西門塔爾牛,咱這牛你就放心吧』,在一輛輛黃牛運輸車的來往中,科左後旗的『牛經濟』火了起來。

  這個總佔地面積6萬餘平方米的黃牛交易市場裡,吸引了眾多來自黑龍江、遼寧、山東、上海、廣東甚至臺灣的客商,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與當地的養牛戶進行現場交易,據了解,伊胡塔黃牛交易市場每個交易日成交額可達3000餘萬元。

  伊胡塔黃牛交易市場帶火了『牛經濟』。(趙文嘉攝)

  『聽說美國牛肉要進入中國市場,我們可一點不擔心。』作為土生土長的伊胡塔人,皮膚黝黑的林永健神采奕奕的說。作為伊胡塔黃牛交易市場的總經理,林永健的自信有足夠的資本,伊胡塔牛市去年的交易量達到50餘萬頭,市場交易額有40個億,而他預計今年交易額將達到50個億。

  更為重要的是,牛市一邊連接著市場,一邊連接著農戶,通過搭建黃牛信息交易平臺,能夠及時反映當前活牛市場價格和交易信息,為農牧民合理賣牛和規避風險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0年建立這個交易市場,就是為了讓老百姓信息暢通,別吃啞巴虧。』林永健介紹說,他會定時組織培訓學習,培養當地的『黃牛』經紀人,他們能夠及時掌握黃牛市場行情,幫助養牛戶進行購進或賣出的時機選擇和價格控制。與此同時,林永健還以黃牛交易市場為抵押,為當地貧困村民擔保貸款,幫助農戶科學發展黃牛養殖。

  信息透明了,價格公道了,市場平穩了,老百姓心裡也就有底了。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完善市場保障機制,提昇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科左後旗在不斷完善黃牛交易市場服務功能的同時狠抓投入保障,旗縣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用於支持黃牛產業發展,不斷加大棚捨、窖池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糧改飼』和秸稈再利用,堅持西門塔爾牛的優化改良。

  金融助農方面,堅持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股份制銀行和信用社輔助的金融服務模式,由農行為農戶提供低息貸款,針對黃牛還推出農業保險項目,為2120戶貧困戶養殖的6000頭基礎母牛辦理了保險。與此同時,不斷完善疫病防控體系,堅持強制免疫和計劃免疫相結合,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肉牛運輸和屠宰檢疫率、病害肉牛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率均實現100%,『科左後旗有32萬農業人口,70%都在養牛,讓養牛的農戶看到收益,還能放心地走進市場,他們養殖的動力也就越來越高。』科左後旗副旗長張大力表示。

  『精准化扶貧確保惠民生

  在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北甘旗村『養牛大戶』張順的家裡,掛著三張泛黃的照片,記錄著他從過去到現在的養牛環境變化,而對於張順來說,讓他感觸最深的則是自己從『貧困戶』到『養牛大戶』的人生轉變。

  『我哥身體不好,家裡一直靠我養牛過日子,我記得九幾年那時候,交易市場都不規范,還得自己去沈陽賣牛,搭上路上的費用,一共沒幾頭牛,一頭牛也掙不了幾百塊,日子真沒法過。』張順回憶說。

  201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貧』戰略,科左後旗開展了貧困嘎查村、貧困戶的調查摸底和建檔立卡工作,張順被確定為貧困戶,而他的脫貧致富之路也就此鋪開。

  明確『扶持誰』,更要明白『怎麼扶』。在科學制定脫貧攻堅規劃的前提下,科左後旗突出主導黃牛產業扶貧,2014年以來,通過自治區扶貧『三到村三到戶』項目為6679戶貧困戶建設棚捨40萬平方米、窖池9.5萬立方米,購進黃牛4.5萬頭。

  甘旗卡鎮北甘旗村『養牛大戶』張順脫貧致富。(人民網孫陽攝)

  『銀行每頭牛每年給我貸款6000元,政府每年還給每戶貧困戶5萬元用來養黃牛。』張順說,自己養不了牛的,錢還可以交給政府由政府來代養分紅。『我從小就養牛,當然自己養,現在我這兒80多頭牛,基本都是西門塔爾,一年收入得有30多萬。』

  這兩年,張順不僅告別了『貧困戶』的身份,還通過與伊胡塔黃牛交易以及科爾沁牛業的合作,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

  依托科爾沁牛業『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張順從交易市場購到牛犢,經過9到10個月的育肥,3500左右的養殖費用加上他的勤勞和經驗,賣給科爾沁牛業的價格能達到1萬多元。

  產業扶貧不僅要有好政策,還需要社會資源的廣泛參與。依托科爾沁牛業等旗內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科左後旗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采取入股分紅、寄養托管、承包租賃、貸款擔保等形式,密切龍頭企業與農牧戶、特別是貧困戶的利益聯結,豐富貧困戶資產收益形式,確保沒有勞動能力的1300戶貧困戶獲得長期穩定收益。

  『養牛戶一旦面臨資金問題,這些龍頭企業會提供貸款擔保,雙方簽訂養殖和收購協議,不僅能幫助農牧民解決就業和生計問題,也能幫助企業自身拓展「牛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張大力表示,黃牛產業是旗縣的優勢產業,政企聯手盤活社會資源,讓黃牛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2014年以來,科左後旗集中解決了3.17萬貧困農牧民的穩定脫貧問題,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5.25萬減少到17718人,貧困發生率降低了將近11個百分點。在這個過程中,牛產業主導的惠民生工程,成為了重要的脫貧攻堅動能。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科爾沁草原的雄渾與壯闊,給科左後旗人帶來了天生的豁達與樂觀,他們愛著這片土地,更深愛著與他們共同生長並帶給他們財富的黃牛。

  在科左後旗,『黃牛之鄉』的故事還在繼續,轉型發展的路途也將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