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8月7日15時40分『立秋』新華社記者孟麗靜編制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7日立秋涼氣始肅
新華社記者 侯雪靜
7日,立秋,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了。
『立秋之日涼風至』,天高氣爽,月明風清。
立秋是季節性的節氣。我國部分地區雖有『秋老虎』餘威,但立秋之日起,晴熱高溫逐漸緩和,因此『立秋』是一年中氣溫由昇轉降的轉折期,農諺有雲:『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尤其是今年7月,高溫日數和全國平均日最高氣溫,雙雙創下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這讓今年的立秋似乎比往年更讓人期盼。
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並不是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按照氣象標准,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纔算是秋天,據此秋天到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裡,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三亞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大豆結莢、棉花結鈴……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地農作物生長旺盛,對水分需求迫切,此時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8月份全國大部農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水熱條件相對匹配,總體利於作物生長發育。
立秋節氣過後仍需防汛。7月30日至31日第9號臺風『納沙』和10號臺風『海棠』接連登陸福建福清,合並後一路北上影響我國東部18個省(區、市),影響范圍之大歷史罕見,多地日雨量破歷史極值。
由於7月我國大部地區降水量偏少,這次『雙臺風』帶來的降水有效緩解了前期高溫和部分地區旱情。據統計,上述18個省(區、市)共增加水資源1510億立方米。
中央氣象臺預計,8月可能有1至2個熱帶氣旋登陸或明顯影響我國,有利於增加農業蓄水,但其帶來的強風暴雨將對沿海地區農業和漁業生產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專家提醒,8月是熱帶氣旋最活躍時期,且越是晚來的臺風越強,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需做好防臺工作。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因此立秋節氣,也稱七月節。在周代,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迎秋,並舉行祭祀儀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民間一直有嘗瓜果、貼秋膘、奠祖先的風俗。
『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隨著太陽直射光線逐漸向南移動,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熱一天天減少,冷空氣逐漸增強南下。當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南下進入我國,和南方正在逐漸衰退的暖濕空氣相遇後,便形成了降雨,一次次冷空氣南下和一次次降雨過後,溫度濕度就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