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看大草原如何將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
2017-08-03 08:50:26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內蒙古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這種良好發展局面的保持,離不開『共同富裕』的法寶。自治區成立以來,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減少貧困人口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縮小貧富差距,激發貧困地區的致富活力,各族草原兒女『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的夢想越來越近。

  向『貧中之貧』宣戰

  為吃喝犯愁、為看病犯愁、為孩子上學犯愁……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農牧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60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67%,太多人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內蒙古地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生態脆弱區等於一體,全區有一半以上的旗縣戴著貧困的帽子,有8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縣,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自治區成立以來,面臨著沈重的貧困人口壓力,內蒙古黨委、政府在全區范圍內迅速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隨著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積極實施,貧困面逐步縮小。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上下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

  截至2016年底,全區貧困人口減少到55.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1%,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明顯改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上百萬貧困群眾精神面貌更是煥然一新。這份成績單凝聚了內蒙古歷屆黨委政府、各族人民群眾的智慧和辛勞,來之不易。

  向青山綠水約定

  無邊的大草原,茫茫的戈壁灘,巍巍的興安嶺……內蒙古美麗的自然風光令人神往。然而,這裡環境封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貧困分布與生態脆弱高度耦合,加速發展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

  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更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進入新世紀,內蒙古把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實施扶貧移民和生態移民工程,扶持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三少』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改善生態和基礎設施條件,培育地區特色產業以及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使老少邊窮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勞務輸出、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建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等一系列精准扶貧工程在內蒙古大地上迅速推進。2016年,精准到戶的產業發展項目達到4067個,12.5萬戶、29萬貧困人口得到扶持。

  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既需要外部助推,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

  當前,內蒙古最難啃的『骨頭』多集中在民族聚居區,這裡發展底子差、脫貧門路少,更需要外援,通過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等多種途徑,在資金、項目、人員上得到更多支持。2017年,中央、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高達100億元、撬動金融和社會資金100億元、整合財政涉農涉牧資金100億元、小額扶貧貸款新增150億元以上。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讓貧困地區得到實在的幫扶。

  與外援相比,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民族地區的綠色產業,提高產業結構層次,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今年以來,內蒙古各地積極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牲畜托養、扶貧資金量化折股等方式,將資產、資金入股到經濟效益好、經營能力強的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或企業,從而獲得穩定的資產收益,取得較好的效果。

  拔窮根勿忘保護好一草一木,這是民族地區脫貧致富要守住的底線,是對青山綠水的約定,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源泉。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