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綠色更有活力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乾部這個『關鍵少數』很重要。轉變長期以來追求『GDP至上』的政績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尤為重要。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就要建立健全對各級官員的考核評價機制。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確定對各省區市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機制,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乾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不作為、不擔當、不碰硬』,『沒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監管層層失守』,『弄虛作假、包庇縱容』等嚴厲措辭頻現,包括3名副省級乾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乾部被嚴肅問責,引起社會強烈震動,彰顯黨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意志。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幾年來,一場場環保問責風暴在各地掀起。2015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巡視從河北省開始,不到兩年已覆蓋全國23個省份。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對16個省份的6000餘人問責。
一些地方領導乾部開始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分量,思想上的『霧霾』一掃而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逐漸成為共識。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正是構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這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全面落實在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中。
2015年4月,我國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內國外都沒有現成經驗,生態基礎相對較好的福建、貴州、江西三省,先行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這5年,中央密集出臺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文件,謀篇布局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僅2016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文件就超過20件。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漸完善。
生態環保法制建設也不斷健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臺,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在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繼18億畝耕地紅線之後,我國對生態保護也劃出紅線,對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實施強制性嚴格保護,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資源。目前全國已有12個省份初步劃定,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裡。
——這5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領域一項項重點工程頻頻展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污染防治實事緊緊抓在手上,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體現,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剛剛就任總書記、面對中外記者時,就向世人坦露拳拳之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實招發力,實效已現。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拳出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繪就青山綠水、詩意棲居的圖景。
——這5年,中國相繼參與一系列國際環境治理行動,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世所矚目的中國貢獻。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強調:『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負責任的,既是對中國自身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為此,中國確定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2015年12月,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通過《巴黎協定》這一歷史性文件,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中國不僅是達成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堅定的履約國。
『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許多國家已經奮起迎接挑戰,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等國家的領導力至關重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評論說。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從理念昇華到制度建設、再到實踐檢驗,全國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條有別於西方傳統工業文明、超越中國傳統增長模式的綠色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