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
歷史使命,要放在歷史中審視。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承前啟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不妨在時間的長河中,將鏡頭拉得再遠些。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秦宣教授看來,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就面臨兩大歷史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第一大歷史任務的完成,自此之後,我們始終致力於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
看清楚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就必須清楚了解當下所處的階段。習近平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來概括當下,可謂十分精准。
事實上,在不同場合中,習近平對歷史使命反復強調。
例如,2015年11月,習近平在出席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時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再如,2014年9月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內懮外患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
實現什麼樣的奮斗目標
放眼世界,每個國家、每個執政黨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
對中國人民來說,『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可謂耳熟能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習近平明確表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這個承諾具體寫在了『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其中包括『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兩番』,以及『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等一系列目標任務。
猶記得,2012年11月29日,新上任不久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正如習近平所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縱觀歷史,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制定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改革開放以來的7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逐步繪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藍圖,有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全體人民為之奮斗。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例,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了相關要求,一步步推動其前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既立足當下,也將眼光投向了更長遠的未來。習近平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要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而這樣的奮斗目標,也必然是十九大的題中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