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周偉力展示他畫的手術過程圖。組圖/記者陳韻驕
畫稿標有英文注釋,最復雜要畫半小時
算起來,36歲的周偉力對繪畫的興趣已長達二十幾年了。『我父親就非常喜歡畫畫,他的畫作較偏中國風,而我喜歡畫漫畫。』周醫生打趣說,喜歡畫畫可能是遺傳,從骨子裡喜歡,『現在我的兒子也喜歡畫畫。』
在學醫過程中,周偉力遇到難記的病癥病狀,也會用這樣的方法加深記憶。直到六年前,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主任、主任醫師雷青在看他工作時畫骨頭,纔建議他將畫作系統整理,同時還可以應用於臨床。
這也激發了他的靈感,開始嘗試著在術前花個6、7分鍾將手術方案畫在紙上,然後拿著手繪的手術方案圖跟病人講解。
身為一名骨科醫生,他最常畫的是骨盆和四肢的手術圖解,『最難畫的是骨盆骨折,因為它的解剖結構在整個人體結構裡是最難的、最復雜的。』畫四肢時可能五分鍾就搞定了,但畫骨盆手術,他要花上半個小時。同時,為了培養自己的英語水平,他還在絕大部分畫稿旁標注好英文注釋,一目了然。
2016年,周偉力赴美國波士頓Tufts大學醫學中心研修,『在美研修時,一些醫學教學活動和一些手術是禁止拍照的,我就把這些知識全部畫下來。』有一天,老師看到了周偉力的畫,對他很是贊賞。在離開美國時,周偉力還為導師們畫了肖像畫。
餓肚子吃射線,他從未後悔
骨科手術動輒就要站四五個小時,巨大工作強度,讓講話慢條斯理的周偉力走起路來卻是飛快。
有人說骨科醫生就是餓肚子,吃射線,放在周偉力身上一點也不假。在記者采訪時,周偉力纔剛走下手術臺,已經過了晌午,他還沒有吃飯。『醫生能不休息就不休息,有時候也沒什麼食欲,午飯也都省掉了。』
在骨科醫生的話語體系裡,他們稱光線照射稱為『吃線』。『吃線對骨科醫生來說再正常不過,國外的醫生一年吃幾百條射線,我現在算是跟他們看齊吧。』他笑了起來。
骨科醫生工作壓力大,而他說,自己對於選擇骨科這條路卻從未後悔過,『雖然有時感覺骨科醫生在手術時就是乾體力活,平時又非常累,但在手術成功走下手術臺時,那種成就感是油然而生的。』周偉力說。
如今,周偉力的繪畫工具變得很『先進』,從水性筆到手機再到繪圖板,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天都要和患者溝通這件事,『看下這幅畫,我們會這樣給你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