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央視網消息:中國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金龍魚化石,完整到堪稱完美。它的研究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因此登上了近期的《古脊椎動物學報》。
『每一件標本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能否識寶,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人纔能聽懂化石的「傾訴」,悟出其蘊涵的故事。』
別樣『農夫』——戴著草帽刨地
古生物學者,一年之中總有幾個月要去野外考察、發掘化石。張江永樂此不疲,他經常戴著草帽刨地,看上去和農夫沒什麼兩樣。由於長時間半蹲或跪在地上,近些年來,張江永的膝蓋時常有些隱痛。
石頭『不會說話』,但在張江永眼中,卻蘊藏著無窮的樂趣。10多年前,湖南湘鄉一位農民發現了最初的金龍魚化石,輾轉交到了張江永手裡。經研究,確定為骨舌魚科的金龍魚,時代為早始新世(約五千萬年前)。他和同事先後幾次到湖南湘鄉和湖北松滋的化石產地進行調查,發現了大量完整的標本,其中最完美的這塊正型標本,正是同事李淳等在松滋發現的。
古生物學家『最美的夢』,莫過於眾裡尋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塊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帶著化石回到研究所,張江永心裡總是記掛著這些『寶貝』。每個周末下午,他總是跑到單位研究化石,修標本都修上了癮。
業餘『畫家』——身懷高超技藝
古生物學術論文中的描述要配有骨骼形態的清晰插圖。圖片不僅使復雜抽象的描述具象化,也能加深人們的印象,更能准確直觀描述化石與現實實體的異同之處。
張江永說:『要畫這樣的插圖,首先通過顯微鏡上的繪圖儀,用鉛筆畫出骨骼的形狀和界限,用陰影表現骨骼的立體效果。因為是在顯微鏡的放大效果下畫的,畫出的圖可能很大。鉛筆畫的草圖縮小後,再將透明紙蓋在上面用墨清繪。』
張江永曾繪制一篇文章的兩米多長的插圖,用了三個月纔完成。由於整天對著顯微鏡下看標本畫圖,他的眼睛都看花了。張江永原本沒有繪畫基礎,在德國洪堡大學自然博物館進修期間,他紮在博物館裡勤學苦練,在化石標本的處理、形態學描述、分支系統學理論和方法的學習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系統的訓練。從此,真正成為了一名古魚類學研究者。
博物『雜家』——聽懂化石的『傾訴』
在生物分類上,金龍魚為骨舌魚超目魚類,屬於真骨魚中較古老的類群。骨舌魚類是淡水魚類,它的跨洋分布一直是動物地理學的未解之謎。金龍魚化石的發現,為解開這一科學謎團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產生了兩個讓人困惑的問題:骨舌魚超目魚類在東亞起源後,是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大陸?泛大陸解體後,不同大陸的骨舌魚之間是否還有交流?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研究和思索,張江永逐漸厘出頭緒,提出自己的見解:骨舌魚類起源於東亞,由於泛大陸(早白堊世約1.4億年前)解體而分布到各大陸,之後,骨舌魚類之間仍有交流。金龍魚化石發現於早始新世,也就是說,金龍魚這個物種很可能產生於泛大陸解體之後,但它卻分布於南、北兩個大陸,因此,它們一定有交流。目前看來最大的可能是起源於南大陸,並通過印度次大陸擴散到歐亞大陸。
硬邦邦的石頭不用『開口』,張江永就可以運用生物進化、古地理學等多種學科同它一起穿梭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光陰,聽化石『訴說』世間滄桑的變化。
『在我研究的很多類魚當中,金龍魚是越研究越有興趣,越研究越喜歡。』張江永的工作,就是不斷發現新的線索,以此為據去推理、假設,像拼圖一樣,逐漸勾勒出『生命之樹』的清晰全貌。(素材來源:科技日報)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