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春風播新綠絲路花雨濃——在華留學生眼中的『一帶一路』
黃沙漫漫,駝鈴陣陣;海浪陣陣,帆船點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留學生始終是中外交流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沿線國家成為來華留學的發力點。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留學生數量已突破20萬人。
跨越千年不變的文化交流與溝通
春日的古都西安,草長鶯飛。在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裡,來自印度的留學生冠秀傑打開一卷《大唐西域記》認真研讀。
1300多年前,中國高僧玄奘從這座古都出發,沿著古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經。歸國後,玄奘著就了《大唐西域記》。
而今,冠秀傑來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把《大唐西域記》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當時,印度還沒有像中國記載歷史的習慣,印度對於當時歷史與考古的研究都靠這本書。我希望能推動兩個文明古國更多交流。』冠秀傑說。
一部《大唐西域記》,聯結了古今,溝通了中外。絲綢之路所承載的文化交流薪火相傳。
『世界非常大,你要走出土耳其,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在父親鼓勵下,土耳其男孩白振國高中畢業後來到中國,在西北大學新聞學院開啟了人生新的一頁。
2015年暑假,白振國在中國西部7個省區進行了51天的旅行,行程近3萬公裡。這場旅行被他整理成了一本名為《51天中國行》的書,獨特的視角讓更多人了解到真實的中國。
『我的夢想是學習馬可·波羅,做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白振國說。
就讀於廈門大學孔子學院的巴基斯坦留學生穆罕默德·哈桑·拉烏夫期待畢業後回到祖國,成為一名優秀的漢語教師。
『很多巴基斯坦人希望學習漢語,但是一些學校的水平一般。我希望能夠好好學習,把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帶回家鄉。』穆罕默德說。
創造機遇在攜手發展中實現共贏
廈門大學印度尼西亞留學生蔣菁璟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往返於家鄉泗水市與附近馬都拉島之間的不便:兩地距離只有5公裡,但靠渡船進行有限的聯系和交往。
修建連結兩地大橋,是當地居民的願望。在中國技術支持和兩國施工人員合作下,蘇拉馬都大橋修建完工。『交通便利了,我們的友誼加深了。』蔣菁璟說。
『「一帶一路」提出後,兩國的合作越來越多,在華留學生畢業後會有更多機會。』蔣菁璟說。
在華僑大學泰國留學生沃拉薩·平泰松看來,中泰兩國圍繞『一帶一路』的合作潛力巨大。『泰國目前提出了「泰國4.0」的發展戰略,將加大科研力度,推動經濟昇級轉型,這與「一帶一路」能夠很好結合。』沃拉薩說。
微信、支付寶在泰國上線,並可支持泰銖結算;電商平臺逐漸引入,改變著人們的購物方式;曼谷街頭引入中國產電動汽車,並配備一卡通支付……在泰國,沃拉薩和朋友們感受到了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
『「一帶一路」與俄羅斯倡議的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前景廣闊,這幾年,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明顯活躍了,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期待。』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的俄羅斯留學生埃列奧諾拉·蓋南說。
開放包容為人類社會貢獻新智慧
『最齊全的宗教博物館。』——這是緬甸留學生沙金亮對於『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最深刻的印象。就讀於華僑大學的她,已在泉州度過了三年時光。
一千年前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留下了豐富遺存。『清真寺、文廟、佛寺、媽祖廟……泉州還有一座海外交通博物館,裡邊有古代不同宗教的石刻。那時,各個國家、各個宗教的人們在這裡一起生活,卻沒有衝突和戰爭,這是一種智慧。
對於沙金亮等在華留學生而言,『一帶一路』倡議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為世界貢獻著新的智慧。『中緬兩國有著共同的願望,「一帶一路」對緬甸是很好的啟發。』沙金亮說。
在穆罕默德看來,『一帶一路』的底色是合作和包容。『我們的宗教和文化有差異,卻是兄弟,去年兩個國家一起修建了M4高速公路和瓜達爾港。』穆罕默德說,『中國很積極地與很多國家合作,帶來的是共贏的局面。』
經濟發展放緩,氣候變化,不同文化的衝突與對立……在長期關注各類國際議題的埃列奧諾拉看來,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集結智慧來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新的發展模式應當是什麼樣的?「一帶一路」所強調的開放和交流是很好的方案,希望它能夠為世界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埃列奧諾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