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4月24日電 題:航天科技與百姓生活的『交會對接』——聚焦『中國航天日』科普展
新華社記者陳晨、白國龍、許祖華
從衛星導航到移動通信,再到自然災害監測,航天服務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普通人頻頻『交會對接』。主題為『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2017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24日在位於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開幕。其中,展示中國航天發展成果的科普展引人關注。
配方奶粉、實時定位、抑菌口罩,衣食住行中的航天元素
『沒想到孩子天天用的「尿不濕」,竟然是航天技術的成果!』24日上午,一名年輕媽媽在展臺前發出感嘆。不只是『尿不濕』,原本使用在宇航服上的保暖、阻燃材料,如今已廣泛用於太空棉服裝、消防服中,讓人們穿出了時尚與科技。
與現代人生活緊密聯系的導航技術,同樣是航天科技的力量。科普展上,北斗衛星組網模型前人頭攢動。作為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16年6月,第23顆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使北斗系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人在陸上行走,衛星為你指路。『旅友、老人和孩子帶上「腕圈」,家人就可以通過北斗導航終端設備精准鎖定他們的位置,即使走失也無需借助「尋人啟事」。』志願者黃婧怡向參觀者介紹。
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此前表示,今年我國將發射6至8顆北斗三號衛星,到2020年將有35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軌運行,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配方奶粉的營養添加技術脫胎於航天食品,方便面中的脫水蔬菜源自航天冷凍脫水技術,口罩內層采用航天抑菌面料……科普展覽『解密』的衣食住行中的『航天元素』,令參觀者賀笑嘖嘖稱奇:『沒想到這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用品都與航天有關,太奇妙了!』
『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重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說。
航天技術守護健康與安全
你所居住的城市河流湖泊有沒有受到污染?實時空氣質量如何?綠地面積有沒有減少?這些疑問都能從科普展上的『太空天眼』找到答案。衛星遙感圖片有力支橕了大氣環境監測和區域污染防治、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綜合評估,為保障良好環境提供及時准確的空間信息服務。
2016年8月,應用高分四號衛星制作的臺風『妮妲』觀測高清雲圖,精確評估了臺風影響區域,支橕決策少轉移幾十萬人,極大減少了減災成本。一年來,高分專項應用技術水平大幅提昇,在減災救災、環境監測、精准脫貧等領域作用顯著。『這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說。
飛機上不能上網、置身山水之美不能發朋友圈、草原上馳騁不能視頻聊天……這些『交流的無奈』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成為過去時。近期發射昇空的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可以為人們提供『天地互聯』的暢通上網體驗。
在航天日上,你還會知道,目前在旅游大巴、長途客車及重型載貨汽車上安裝的北斗、GPS雙模車載導航終端,已全部接入國家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監控,確保人員及車輛安全。
在醫療健康領域,航天技術同樣『大展身手』。國家航天局相關專家介紹說,源自火箭燃料泵技術研制的人造心髒,已為數百人帶來新生。
創造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發展
國產低成本汽車防撞雷達為汽車裝上『導彈的眼睛』;航天渦輪泵技術應用於消防泵,讓消防車噴水高度直達300-400米高的摩天大樓;增雨防雹火箭產品為西安帶來今年第一場春雪……譚永華說,作為高精尖技術密集型產業,航天技術轉化而來的產品一經面世,往往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譚永華說,航天科技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對相關產業的輻射可達1﹕7至1﹕10。
『截至目前,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衛星電視直播用戶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餘套,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
根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虹雲工程』規劃,該公司計劃發射156顆衛星,它們將在距離地面1000公裡的軌道上組網運行,基本實現覆蓋全球的寬帶互聯網接入。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小衛星』『低軌』『寬帶』的組合設置,正是為契合商業性的發展需求。
田玉龍表示,今年,中國將大力推動衛星應用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服務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數字海洋等建設。發展基於位置服務、通信、廣播電視、醫療等的大眾信息消費與服務新產業,讓『航天科技更好惠及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