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條件:天時地利人和
4月13日,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厲軍告訴記者:『我們在包頭建成的大數據園區,已經有很多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城市管理建設當中。未來,我們還將在內蒙古多個城市試驗建設更多的大數據項目。我們願意來內蒙古投資興業,因為這裡不僅有資源優勢、政策優勢,還有良好的服務環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自治區經信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內蒙古自然條件和區位獨特,發展大數據產業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我區氣候條件適宜,年平均氣溫為0至8攝氏度,適合服務器自然冷卻,PUE(能源使用效率)值可以控制在1.4以下,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8-1.6。絕大多數地區地質結構穩定,歷史上很少發生過破壞性較大的地震等地質災害,能夠保障大型數據中心的穩定運行。電力裝機居全國首位,蒙西電網形成了全國第一家省級電網獨立輸配電價格體系,輸配電價可直接進行電力市場交易,大規模用電可實施多邊交易直供價格,大數據中心用電價格最低僅為0.26元/度,全國最低,電源保障有力。
我區對內靠近京津,毗鄰黑、吉、遼、晉、冀、陝、甘、寧八省區,對外接壤俄蒙,擁有2條歐亞大陸橋,全區現有16個對外開放口岸,其中滿洲裡和二連浩特口岸是目前我國面向俄羅斯和蒙古國的最大陸路口岸,既方便對內數據、信息傳輸,也有利於面向俄蒙、歐洲提供大數據國際服務,具備服務輸出優勢。
我區還是我國唯一既享受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又享受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優惠政策的地區,稅費優惠,人纔引進、創新創業扶持、科研項目申請、科技成果獎勵等配套措施齊全,土地供應充足,人力資源成本低,政策環境優勢明顯。國家將內蒙古列入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後,我區及時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的若乾政策》《內蒙古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等,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規劃體系。
發展目標:加快形成『一個網絡』『一個中心』『一個平臺』
毋庸置疑,大數據已經成為我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五化協同』發展、促進產業轉型昇級、加快『七網』共建、『七興』共興的重大推手。那麼,未來內蒙古大數據發展的著力點又在何處?
在4月5日至6日召開的全區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暨2017年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動員大會上,自治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今年我區要加快形成『一個網絡』『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大數據新體系,堅持軟環境和硬環境一體加強、一起優化,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開放、資源開發應用、科技研發支持、企業融資扶持、人纔引進培養等工作力度,全力打造大數據產業發展新高地。
建設『一個網絡』,就是要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堅持把信息通信網作為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來抓,進一步完善國際、省際乾線光纜,加快建設集寧至北京光纜傳輸系統工程,爭取開工建設國家互聯網呼和浩特直聯點,繼續實施『寬帶內蒙古』『寬帶鄉村』、移動通信4G網絡等項目,不斷提高通信骨乾網絡傳輸交換能力、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和移動網絡覆蓋能力。2017年,我區將新增固定寬帶覆蓋能力240萬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53.6%,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68.7%,出區帶寬能力超過2500Gbps。(Gbps是數據傳輸速度單位,1 Gbps是1024兆比特每秒)
建設『一個中心』,就是要加快建設中國北方大數據中心。以呼和浩特市為中心、東中西合理布局,積極探索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模式,重點建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曙光、浪潮等大型數據中心,全面開放我區數據中心服務空間,面向全國、國家部委和行業企業提供應用承載、數據存儲、容災備份等服務。到2017年底,全區服務器裝機能力超過100萬臺,到2020年達到300萬臺以上。
建設『一個平臺』,就是要加快建設自治區統一的『雲上北疆』雲平臺。整合利用現有資源,推動基礎信息資源庫、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庫和各部門自建數據中心、業務專網、信息系統等向雲平臺匯集,實現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和公共數據開放。同時,在雲平臺上同步部署開展政務服務、宏觀經濟、農牧業、工業、能源、健康、教育、信用、水利、精准脫貧、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平安北疆、綠色北疆等重點領域大數據創新應用,先期形成14朵具有我區鮮明特色的亮麗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