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一次現象級的文化供給側改革試水
2017-04-17 21:33:00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王代林 吳曉鈴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雅俗共賞『講故事』的文物走近大眾

  文物不言,自有千秋。

  因為高度的專業性,有人形容國內外大多數文物展是『高冷女神『——看上去很美,但似乎距離又很遠。

  『博物館靠器物說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方部原主任朱揚明表示,一個好的展覽,就是要『通過文物把歷史故事和問題說清楚』。

  這次絲路展,從某種意義而言,就是用文物來講一個四川與絲路的精彩故事,為公眾打開一幅絲路文化的絢麗畫卷。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說,從最初開始,就不希望把絲路展辦成一個純學術展。它既要在高端專業小圈子裡沸騰,也要對味普通大眾的喜好。

  定位明晰:宏觀層面,展覽要論證、明晰四川與絲路關系;微觀層面,要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

  推動絲路展成為全社會文化盛宴,省市文化部門上下求索,精心組織各自的『引爆點』。

  展品必須要精。展出文物全部能『開口說話』,諸如敦煌藏經洞、九色鹿等精品,國人耳熟能詳。絲路沿線的展品則幾乎全是真品真身:如小學課本裡的越王勾踐劍、故宮博物院的館藏珍寶鎏金銅斛等。它們都是國寶,既有價值『看頭』,又有傳奇故事流傳。

  高端必須要專。展覽期間,共舉辦22場『絲路之魂』系列學術講座,涉及絲路的歷史地理、繪畫藝術、文化人物等。其中請來觀眾熟悉的名人,如『敦煌女兒』樊錦詩、知名敦煌學專家項楚等。這些集中優勢資源的高水平講座,最大化向觀眾釋放此次展覽的學術影響力——現場參與累計7700人次,講座預約名額放出後都在瞬間被一搶而空。

  成都博物館宣傳營銷部主任肖飛舸說,絲路展的意義不僅在於藏品展示和學術研究,更在於能利用其資源為大眾服務。

  除常規官微預約門票、免費享用語音講解、專家現場定時講解等措施外,組織方還打出『組合拳』,策劃設計了一批高水准的文化配套服務,使得大展參與性十足。

  博物館推出『夢回唐朝——敦煌唐朝服飾親子互動體驗活動』等46場專場社教活動,生動展示敦煌之美,激發參與興趣。今春成都一些中小學的『開學第一課』,也以觀展的方式進行。

  李明泉認為,絲路展無論是四川與絲路的展覽主題,還是用文物來論證絲路輝煌的展陳方式,都是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實踐,它不是低端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博物館生活方式。

  不少觀眾用『感動』『震撼』這樣的詞來表述自己的感受。成都市民孫萍專門在觀展之餘去聽了七八場講座,『它們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化遺產敦煌,以及古老絲綢之路的一扇窗。感覺比上大學還有收獲。』

  凝智聚力厘清四川在『一帶一路』的地位

  4月8日,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這個雲集國內外90多名歷史、考古、藝術、文博等領域專家的盛會,成為絲路展壓軸之作。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達成《成都共識》,從學術上厘清了天府之國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四川是中華絲綢文明起源地之一。四川作為絲綢之路交匯點、樞紐地,具有獨特功能和重要價值。巴蜀文化在與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獨特貢獻。

  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張海鵬認為,北方絲綢之路上的絲綢主要來自四川,『僅此一點,四川在絲路上的戰略地位就無可懷疑。』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四川在絲路上的地位『以前研究和宣傳不夠,讓人覺得似乎關系不大。』通過展覽和研討會,可以『讓公眾充分認識到四川在絲路上是重要存在』。

  這正是絲路展的策劃初心,已成功抵達彼岸。

  『絲路展告訴今天的四川人,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已走出盆地,對生活充滿高遠追求,渴望與世界聯系。今天的四川人,還有什麼理由不走出去,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中!』李明泉激情抒懷。

  大展落幕,四川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步伐正在提速。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