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走進春天:供給側改革中的農業新價值——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綜述
2017-04-15 14:07:52 來源:新華社  作者:董峻 胡璐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走進春天:供給側改革中的農業新價值——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峻、胡璐

  江南四月天。在浙江省安吉縣的白茶現代農業產業園,萬畝茶樹一片蔥蘢,茶事體驗、白茶文化展示、戶外拓展等系列休閑農業項目,引來無數游人在此流連。

  在政策和市場的共同推動下,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近年來蓬勃發展。伴隨著人纔、資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向農村回流,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綜合效益顯著提高。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共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帶動672萬戶農民增收。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和環境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的態勢逐步形成。

  在浙江省,圍繞『高效生態』『特色精品』,全省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產品和區域結構,加快茶葉、水果、花卉等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為消費者提供可供休閑、體驗的空間和產品,同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田園潔化、綠化、美化水平。

  紮根濃郁的鄉土氣息,文化和創意如今成為產業新動力。各地一方面注重保護傳承農耕文化,另一方面積極將文化符號、文化元素注入農業,打造獨具特色的主題文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雲南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依托,建設以體驗農耕文化為主的山水民族風情休閑農區,如紅河哈尼梯田稻作系統和哈尼族長街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打造出聽農耕歷史、看河套文化、體驗農業樂趣的農耕文化產業園。

  黑龍江則突出龍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關東文化、京旗文化、赫哲族文化等鄉土文化和生態文化,開發出『人無我有』的民俗旅游產品。西藏自治區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民俗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使農牧民吃上『休閑農業旅游飯』。

  『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利於調優我國農產品品種和品質,增強農業的供給活力,同時統籌城鄉的要素資源,補農村短板、美鄉村風貌,還能增加農業經營性收入和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並通過擴大就業容量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

  他認為,當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消費結構的不斷昇級,休閑旅游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也將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加完善,使鄉村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更有魅力。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要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使其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成為城鎮居民休憩的新去處,成為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

  鄉村旅游雖然如火如荼蓬勃興起,但一些項目建設同質化嚴重仍制約著產業發展,布局分散也不利於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對此,一些專家建議從拓展功能、滿足需求入手,多樣化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草原游、森林康養等,提昇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橕能力,推動融合發展,推進產業發展集聚化。

  同時,注入主體新元素、鼓勵互助合作,支持自主創業、強化利益共享,不斷拓寬支持產業發展途徑,並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基礎服務設施現代化。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