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進行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系統布局我國區域發展『三大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就是其中之一。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系統梳理習近平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謀劃、指導。

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安新縣考察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人間四月天,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河北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如同春雷乍響,引發網絡刷屏,舉世熱議。
一個堪與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媲美的全球金融和科技中心,將如春芽破土而出。
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件『國家大事』『千年大計』,經過多年醞釀論證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年實踐,一步一步地脫穎而出。
從『雙城記』到『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涵蓋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人口超過1億,GDP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三地本可以依靠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資源共享,實現一加二大於三的效果,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一則網上流傳的『段子』比喻這種窘境:京津冀的漢語拼音分別是jing、jin、ji,字母依次遞減,『體型』越來越『瘦』。首都超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吸』走了周遭的發展能量,區域發展差距懸殊。而北京,則又因功能臃腫患上了嚴重的『大城市病』。
太『瘦』不健康,太『胖』也不健康。京津冀必須協同發展。
2013年5月,習近平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同年8月,習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提出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協同』,成為此後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協同』一詞,涵蓋了有序合作、整體加強、共同獲益的區域發展理念。
『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講話中特別強調京津冀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並首次將之上昇為國家戰略。
『大家一定要增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習近平多次做具體指導。他有信心,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俯矙雄安新區容城縣田園風光(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先謀後動規劃引領
在協同發展藍圖指引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深入京津冀考察調研,多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布局越來越清晰。
先謀後動,規劃引領的理念一直貫穿於習近平關於城市建設的思路中。
2014年,習近平考察北京時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3年後,習近平再次在北京考察時強調,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和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北京市的兩項重要任務。
他指出,北京城市規劃要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問題,把握好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堅持城鄉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著力提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務保障能力同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城市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布局同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不斷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前進。
『城市規劃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衡量』。前後兩次考察北京,習近平都不斷重申『人民城市為人民』『務必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