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90裡『清水通道』築牢綠色屏障
2017-04-14 20:56:28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作者:劉宏奇 李源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四月的江蘇高郵北門大街,穿心河水靜靜流淌,九曲回廊掩映其間,垂柳蔥蘢綠意盎然。走在河岸邊,古色古香的江南園林,青磚黛瓦、亭臺軒榭,讓人流連忘返。

  50多歲的姚存榮已經在這條街上住了40多年。前幾年,因為環境整治,他臨河的房子拆遷了,雖然在新城區買了新房,但老城新面貌讓他捨不得離開,於是在相距老宅舊址10多米處租下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母親一同居住。『以前家就在河邊,坐在家裡都能聞到臭味,現在不一樣了,水很清,每天都有人在這裡釣魚。』

  資料圖

  與南水北調大運河僅僅一堤之隔的穿心河新貌,正是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的成就之一。『從規劃上看,高郵大部分鄉鎮都在生態大走廊建設范圍內。』高郵市委書記勾鳳誠告訴記者,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正式上昇為省級重大戰略,高郵在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面積中佔了三分之一多,有650平方公裡,長度約45公裡,所以圍繞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我們既要研究吃透有關要求,又要結合高郵實際,認真謀劃思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高郵市環保局副局長吳耀平告訴記者,高郵近年全面開展黑臭河流綜合整治,先後完成了南澄子河、香溝河等城市河道整治,同時實施農村河道定期輪浚制和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工程,不僅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還逐步恢復了河道『河清、水淨、岸美』的生態水鄉面貌。

  資料圖

  『矛和盾一起抓,確實曾經很矛盾。』在吳耀平眼中,高郵一邊要依托工業項目帶動經濟體量快速增長;一邊是對生態環境的堅守,尤其是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啟動後,高郵作為主通道,環境保護已經上昇為國家需要。

  江淮生態大走廊逼著高郵另闢蹊徑。『生態文化為先導,生態規劃為引領,生態經濟為主線,生態工程為載體,生態整治為抓手,生態考核為內容』,高郵上下確立了生態先行的發展底線。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先後拒批或勸阻投資高耗能高污染各類項目100多個,關閉了造紙、化肥、磷肥、玻璃等數百家企業,不少是地方支柱企業。

  1000萬只高郵鴨是50億級別的大產業,但這麼多鴨子的糞便也是一個巨大的污染源。高郵農委副主任尤兆榮介紹,為了生態大走廊,高郵劃定大運河以及水源地周邊1公裡為家禽的禁養區,還設立了限養區進行生態緩衝,同時對畜禽糞便進行綜合利用,利用率達到98%。

  農業面源污染不明顯危害卻很大,高郵大力鼓勵有機種植、綠色生產、綜合種養、輪作套養以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綜合防控,近三年來年均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170萬畝次,小麥水稻畝均節肥都在2.5公斤以上、年均減少打藥2次左右,不僅增加了效益,也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