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道 法媒稱,辜辰(音)大半生都生活和工作在北新橋老北京胡同的一間房裡。幾乎每個早晨,他從與妻子的雙人床上起來,走幾步,拉開正對著大街的門上的窗簾。
據法新社4月10日報道稱,然後,這位58歲的大爺站在自家小店的水泥門廊上,准備為鄰居修理電器。
報道稱,過去10年,這裡的租金漲了5倍,但辜大爺每次向顧客收修理費仍不到6美元(約合41.41元人民幣——本網注)。
辜大爺說:『這裡的租金相對於現代公寓樓仍是便宜的,一層平房意味著,我不用為店面支付租金。』
辜大爺的家位於一座老舊四合院的外廊,數以百計這樣的四合院組成了北京市中心星羅棋布的胡同。
報道稱,每天早上,居民們在狹窄的胡同裡買早點,從雞蛋灌餅、蒸餃到熱騰騰的小米粥,無所不包。
水果商販、肉店老板和便利店主每天都會把凳子搬到胡同裡,以便與來往的路人搭訕。
他們相互問好,而且會逗孩子玩,好像他們是一家人。
但自20世紀中葉以來,很多胡同人家都搬離了原來的住所,一些胡同的四合院最終被夷為平地。
現在,由於北京用地緊張,大部分胡同的四合院都充滿了臨時搭建的木板棚屋或質量較高的水泥房——這讓每個四合院可以容納多戶人家。
報道稱,居住在胡同各個角落裡的人也許沒有血緣關系,但他們十分親密。
羅浦是居住鼓樓大街的一名年輕人。他說:『這裡沒有隱私。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你進進出出,偷聽到你的談話。』
50多歲的吳曉明在北新橋的一條胡同賣自家產的玉米面包。
晚上,辜大爺修好一臺洗衣機後,把它搬上自己的三輪車,送往鄰居家。
自行車和摩托車是在像迷宮一樣的胡同中穿行的最好交通工具。
盡管很多精致的老房子在逐漸消失,但舊城改造工作卻開始讓一些胡同變成時髦人士的天堂——大量的酒吧和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辜大爺說:『中國變化得很快,但是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努力工作,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編譯/鄔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