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20萬買輛二手車,修理時纔發現,裡程表被『動過手腳』,儀表顯示8萬公裡實際已跑了近20萬公裡,維權時纔發現合同裡寫明賣家對車輛公裡數『不確保』,只能吃啞巴虧。實際上,買二手車被『設計』過的買家不在少數,商家改表已是人盡皆知的潛規則。北京晨報記者暗訪發現,改表只需一兩百元、三五分鍾。律師指出,盡管『不確保』的字樣免除了商家的詐騙嫌疑,但改表車輛用於盈利已觸犯《計量法》,消費者可向法院起訴撤銷合同。
個人案例
自認是個老江湖這次卻栽了
年過五旬的李先生社會經驗豐富,辦事兒向來細心縝密,但最近他卻『跌了一大跟頭』,『我見著周邊想買車的人就勸他們,千萬別考慮二手車,這裡水太深了。』
此前,李先生也是二手車的信賴者,2016年12月他想把舊車報廢買一輛新車。大品牌進口車太貴,普通私家車自己又看不上,到二手車市轉了一圈兒他發現,這裡的車性價比很高。
『沒開幾年的車,一下就便宜了好幾萬,很實惠。』李先生很快在花鄉的北京市舊機動車交易市場看中一輛寶馬X3系越野車,在對車況進行了檢查和討價還價後,他最終以20.5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輛車。
今年3月8日,車輛發生一點小事故,李先生去寶馬4S店保養時被告知,車輛行駛了19.2萬公裡。
『不對啊,買車時裡程表上顯示的是8.1萬公裡,短短三個月,我連北京都沒出過,怎麼就跑了10萬公裡呢?』一頭霧水的他再讓4S店仔細一查,發現這輛車在去年11月9日,也就是出售前最後一次保養時,記錄已經顯示跑了18.7萬公裡,與二手車店所說的公裡數相差10萬公裡之多。
『之所以願意花20.5萬買這輛車,就是感覺它比較新。要早知道都跑了快20萬公裡,我肯定不會出手了。』李先生覺得,一輛跑了將近20萬公裡的汽車發動機、剎車盤以及底盤輪胎等磨損程度與8萬公裡的車截然不同,不僅今後保養所需費用增加,車輛的安全性能也降低了。
本是買車被騙不料合同藏貓膩
李先生感覺上當了,不僅因為多花了錢,更重要的是心裡特別不痛快。他說,剛發現這事兒那晚氣得都沒睡著覺。本以為買回了心愛的車,卻沒料到被人動了手腳。萬幸的是,上一個車主一直在4S店做保養,留下了完整的記錄,讓他掌握了證據。
而且,李先生在選購車時從銷售手中看到二手車商購車發票,『我多留了個心眼,拍了照片。上面寫著,原車主把這輛車賣給二手車商的價格是14.5萬元。』
帶著這些證據,李先生找到車商,對方卻一口咬定裡程表上的公裡數並不是他們改的,並稱對此不知情。無奈之下,李先生向北京市舊機動車交易市場舉報,但因其購車合同中明確寫著賣家對車輛的裡程數『不確保』,因此,作為管理方的交易市場也只能給雙方調解,無法強制要求賣家解除合同退還車輛或賠款。
記者從李先生出示的合同中看到,對於車輛裡程數,甲方也就是二手車出售方並不確保未對此進行過任何蓄意改動。此外,在合同的『爭議解決』一項中,也明確寫著,『車輛已行駛公裡數以汽車品牌廠家正規授權的4S店保養記錄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