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之地,自古多豪傑,名於圖書者往往而是』,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贊嘆。往事越千年,如今『雄安新區』建設上昇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讓燕趙大地這片熱土生機勃發、春意盎然。剛過去的小長假裡,刷爆『微信朋友圈』的便是對『北京-天津-雄安』等邊三角形區域的美好憧憬。規劃建設好這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期待氣貫長虹的揮毫潑墨,更期待一絲不苟的精雕細琢。
宏觀上看,若將新區建設比作一篇『雄文』,謀篇布局的要害在提昇功能定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是這一定位的核心與關鍵。那麼,何為『非首都』?就是要與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承擔起首都城市總體規劃之外功能的分流,實現錯位發展。有觀點認為,『錯位』是把北京淘汰的產業推到河北去。此言謬矣!『錯位』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優勢互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胸懷寬廣、往大處著眼,不為一畝三分地所局限,相信功能的切換提昇會帶來無限的增值空間,方能繪就雄文動天下。
微觀上看,『新區』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觀點認為,人為規劃『新區』有計劃經濟的嫌疑,『強扭的瓜不甜』。這種想法還是主觀臆斷,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殊不知,古今中外首都地區的發展都不是任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行作為,都會講求政府科學規劃、適度引導。比如區域定位、產業布局、政策扶持怎能離開規劃的指引?而在具體的企業集聚、創新創業、人纔流動方面,應當大膽放手給市場配置資源。珠三角、長三角建設中的這些有益的經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理,新區建設者須臾不可忘卻。
正因此,寫好『雄安』這篇『雄文』,需要我們摒除雜音,不為外界紛擾所動,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科學部署上來。當前尤其是要把『改革開道』四個大字寫到新區『文章』的標題上。凡改革者,在除弊興利。無論已有的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落地,包括簡政放權、法治政府建設,還是具體的財稅、金融、國企改革,以及因地制宜的切合新區實際的舉措,都亟待與規劃的實施一同進取,在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中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新高地。
乾事創業,『乾』字當頭。有種形象的說法,『乾』字上邊一橫是頂層設計,下邊一橫是中層擔當,一豎則是落實精神、一竿子插到底的拼搏決心。頂層藍圖已然繪就,如何一張藍圖繪到底,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拿出『為子孫後代謀永福』的責任心,有計劃、分步驟,出實策、謀實效,把雄安新區這篇不朽『雄文』一筆一劃寫好、寫精彩,無愧偉大的時代,無愧改革的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