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4月6日新媒體專電 題:兩個漢子兩分多鍾的溫暖擁抱——網友點贊超越血緣的『中國好親家』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袁慧晶 蕭海川

邵新運正給玉米脫粒。記者趙念東(資料圖)
一顆心的力量有多大?朴實的邵新運用行動作出了回答——
一位來自山東農村50歲的漢子,去年底辭去原來的工作、撂下家裡的農活,千裡迢迢來到江西鷹潭,只為照顧身患癌癥的親家公吉蘇華,這一照顧就是100多個晝夜。網友紛紛點贊邵新運是『中國好親家』,希望這樣的溫暖更多一些。
『親家怎麼舒服,我就怎麼來!』
邵新運和親家吉蘇華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兒子邵魯現補辦的婚禮上。
『那是在去年11月9日。當時知道他患癌,但看上去精神還好。』邵新運回憶說,當時兩人看對方都順眼,就很『爺們兒』地擁抱了一下。
2016年11月18日,邵新運回到山東煙臺的建築工地上。這份工作每月有五千多元的收入,他想著賺點錢,把家裡住了30多個年頭的紅瓦磚房翻新。但一周後,邵新運接到了兒子的求助電話:『爹,我老丈人不太好了,能去幫忙照顧一下嗎?』
吉蘇華的病情惡化對於當時的邵、吉兩家人,確實是雪上加霜。老邵有一兒一女,老伴正陪著女兒在山東泰安撫養不到一歲的小外孫。兒子在河南鄭阜高鐵工地工作,工期緊、任務重,實在難以脫身;兒媳有孕在身,預產期在今年5月;親家母患有腰疾,照顧兒媳已是耗盡心力,誰能來照顧病人呢?
沒有猶豫,邵新運當天辭去工作,連夜坐上火車,次日就出現在吉蘇華的病房裡。這是邵新運和親家公吉蘇華的第二次見面。
這第二次見面,讓邵新運心裡一驚。吉蘇華癱臥病床,精神萎靡。醫生說,體內的癌細胞已轉移到腦部,蔓延的腫瘤壓迫著神經,病人正一步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那時候,親家公都想放棄治療了。我說這可不行啊,要活下去。』於是,邵新運這個只會乾農活的漢子,承擔起伺候人的細致活兒。之前從未照顧過病人的老邵沒有經驗,他就向醫生、護士、鄰床的護工請教基本的護理技巧。
邵魯現說,原本是讓父親到鷹潭幫一周,再僱護工或找親戚頂替。沒想到,在邵新運的細心照顧下,住院後被醫生認為很可能等不到雞年春節的吉蘇華,不僅熬過了春節,還迎來了立春、雨水和驚蟄……邵新運說,他這個新手的最大秘訣就是『親家怎麼舒服,我就怎麼來!』
『病人能有這樣的親家翁,真是好福氣!』
記者問邵新運:『你一個不會伺候人的大老爺們,去照顧另一個大老爺們,心裡別扭嗎?』
這個耿直的山東漢子坦承地說:『開始是有點。但親家親家,就要親如一家嘛。』
三個多月以來,邵新運每天的『日常』是這樣的——
清晨六七點,幫吉蘇華刷牙、洗臉,擦拭身體;
走3裡路,到吉家拿上兩個人的早飯,再趕在9點前返回醫院;
之後就守在吉蘇華身邊,盯著吊瓶裡的藥水打完;
下午一點多,帶著親家公,到戶外曬曬太陽、聊聊天;
夜裡,老邵就睡在病床邊,還要起身換四五次便盆和尿壺……
吉蘇華的主治醫生陳麗梅告訴記者,對於腫瘤晚期的病人來說,親情的溫暖十分關鍵,他們比健康人更敏感,更加渴望被照顧和重視。像這種癱瘓病人,照顧一兩天簡單,但持續下去很難。『之前也見過類似的溫暖,但這種非血緣的親家關系還是第一次。』
吉蘇華曾是一名鐵路上的乘警,是個剛強男兒。在邵新運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常常眼角噙淚。
『他在的時候,我像生活在蜜罐裡。親家就是親家,再好的護工都沒他細心。』吉蘇華告訴記者,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後,自己常常頭疼,邵新運一看見他皺眉,就會騰出一只手來幫他按摩頭部,讓人幾乎忘記了他是個種地搬磚乾粗活的漢子。
最艱難的時候,是吉蘇華便秘十餘天的那段日子。那段時間,邵新運三天三夜沒敢合眼,不忘鼓勵安慰吉蘇華。主管醫生、護士與病友無不感慨:『病人能有這樣的親家翁,真是好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