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多名四野將士後代從東北趕到角尾祭拜無名烈士。圖片由張寶賢提供
清明節前夕,在廣東省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高大的渡海作戰紀念碑旁,一座面向大海、四周綠蔭圍繞的新墳塋前,380多名四野將士後代,從東北趕到這裡祭拜,他們鞠躬、獻花、灑酒,有的人撫摸著無名烈士紀念碑,眼角濕潤了。
人群中,一位滿頭銀發、身體有些佝僂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這位63歲的老人是四野後代,名叫張寶賢,是廣東粵能風電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他們祭拜的這座碩大的新墳塋,裡面埋葬的是67年前解放海南島時,四野118師犧牲的7位無名烈士。
『這7位無名烈士原本散落地埋在附近的潮間帶和雜樹林裡,是去年張寶賢和部分四野後代以及角尾鄉百姓,將烈士們合墓葬在一起的。』角尾鄉黨委書記柯俊介紹說,而後他們又在這附近建了紀念亭,並根據出土烈士遺物創作,以鑄銅浮雕形式正在建紀念雕塑,重現7位烈士形象。
據介紹,今年清明節前後,先後有學校學生、企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以及四野後代千餘人前來掃墓祭拜。
緣起
談起為烈士移靈合墓還得從5年前說起。2012年9月,張寶賢所在的公司在角尾鄉成立分公司。一天,他到衝溝村考察安裝風力發電機組時,在海邊沙丘小樹林中發現了兩座無名烈士墓,墓碑的右側寫著『1950年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左側落款為『中共角尾鄉黨委1957年4月5日』,墓碑已嚴重蝕損,小的字已不清晰。
這兩位烈士為何會埋在這裡?後來,張寶賢了解得知,角尾鄉的燈樓角是解放海南渡海作戰的啟渡點。當年,原四野118師集結於角尾,做渡海作戰准備。其間征召船工,征用漁船、物資。1950年3月5日,118師參謀長苟在松率800壯士從角尾鄉燈樓角首渡出發,成為第一批登上海南島的部隊。
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其間,個別犧牲的烈士遺體被海浪衝回角尾海岸,當地群眾將其簡易埋葬於岸邊。有的犧牲在船上,也被隨船運回角尾就地安葬。
據當地一名老大爺講,這些烈士墓前原本都有簡易木制碑牌,1957年清明前夕,角尾鄉政府打制了一批石碑,但畢竟過去了7年,之前的木碑多數都損毀難以確認,僅對木制碑牌還在的烈士墓進行了替換。
在隨後的日子,張寶賢只要出差到這裡,都會去祭拜這兩位無名烈士。2016年5月,退休後的張寶賢隨同四野後代、原廣州市公安局經偵大隊警察陳軍去祭拜兩位烈士時,發現近年來受風暴海浪侵襲,烈士墓已直接暴露在潮間帶上。
『這兩座墓應盡早遷移,否則再有大風暴潮來襲,後果將會很嚴重!』兩人商量後向角尾鄉方面提出建烈士墓事宜。
同年6月中旬的一天,張寶賢聽說該鄉村民大會已通過劃地建墓提案後,立即收拾行李趕往角尾。在那裡見到了角尾鄉民政辦主任梁懷國。
梁主任告訴他說:『仕寮村還有3座烈士墓。聽老人說,這樣的烈士墓在這附近還有不少呢。』張寶賢和梁懷國一起趕到仕寮村,他們在現場看到,其中一座墓被一棵倒下的海麻死死壓著,另一座墓的墳頭上長著一人多高的荒草荊棘。第三座墓旁一大堆陳年柴火堆積在那裡,周圍遍布雜草荊棘。
張寶賢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決定把這3位烈士與衝溝村兩位烈士一道遷往新址,讓烈士們有個安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