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芬中兩國領導可以坦率交談和民族性格有關
2017-04-05 10:08:02 來源:人民網  作者:李玫憶 梁冬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漢學家高玉麒

  習近平主席訪問芬蘭前夕,芬蘭漢學家高玉麒在赫爾辛基做了一個演講,內容是習近平主席在過去五年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這樣的論壇在芬蘭每年都有,高玉麒本人作為漢學家也常常到中國參加學術交流。實際上,在中芬文化交流中,芬蘭的官方和民間機構都起了重要作用。

  芬蘭官方的議會中芬友好小組,每年都會有中國日,向芬蘭官員和民眾介紹中國文化、飲食等,甚至還給議員上中文課,這個小組每年還會與中國駐芬蘭大使館合作,舉行一些官方的交流活動。

  而高玉麒擔任會長的中芬友好協會,則是一個民間機構。自1950年代中芬兩國建交以來,民間的交流就一直存在,而且越來越頻繁。

  中國緣分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一個小島上的辦公室見到高玉麒的時候,他直接用中文打招呼,這倒不意外,但沒想到的是,之後長達一小時的采訪,他全程用中文。不僅如此,他甚至為采訪專門准備了幾頁的中文資料。

  高玉麒是芬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也是芬蘭民間團體中芬友好協會會長。問起他的頭銜,他更願意用漢學家這個稱號。他不僅會說中文,能看懂中文,他還可以看懂文言文。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他相繼翻譯並出版了芬蘭語版的《古文觀止》、《論語》等中國文言文作品。

  一方面,他用芬蘭語或者英文發表專業的學術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也寫一些通俗的文章供普通芬蘭人閱讀。他在中國前前後後呆了6年,如今他每年至少到中國訪問一次。

  我們的話題從他與中國的緣分談起。高玉麒對中國的興趣源於1980年。15歲的他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了芬蘭一位著名詩人和漢學家Pertti Nieminen翻譯成芬蘭語的唐詩宋詞,便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那個時候也沒有老師教,我就買了中文書和磁帶,一遍又一遍聽。』

  高玉麒後來知道,早在1950年代中芬兩國建交初期,芬蘭就派出了第一批兩個留學生到中國,兩國的官方和民間文化交流也從那時開始的。在中芬建交之後和簽署第一個貿易協定之前的1952年,中國一家雜技團便受邀在芬蘭二十幾個城市巡演,受到熱烈歡迎。1953年芬蘭派文化代表團訪華。此後的1970年代和1990年代,芬蘭相繼又有兩批留學生到中國。

  1986年,21歲的高玉麒得到了去中國交流的機會,那一次,這批20人左右的芬蘭學生代表團受邀訪問中國,一呆就是兩個月。『到處都去了,看了不少名勝古跡:長城、故宮、兵馬俑、峨眉山等地。』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桂林等城市都走過看過。

  他對中國很好奇,中國人對他也很好奇。他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用中文跟人交流,感覺非常特別和興奮。中國人的努力勤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讓他最難忘的是去四川峨眉山的那次旅游。

  『我們爬峨眉山要坐火車,車票很難買,我就去跟售票的姑娘溝通。』但尷尬的一幕出現了:姑娘能聽懂他的中文,但他卻聽不懂姑娘說的四川話。『怎麼辦?

  他正著急的時候,突然聽到姑娘用標准口音的英語大聲說:『你為啥不說英語?』高玉麒被驚到了,他沒有想到在中國偏遠山區居然有人可以說流利的英語。此行增加了他對中國、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的興趣。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習近平訪問芬蘭並赴美國舉行中美元首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