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難落實,部分企業違法排污並拒絕檢查,性質惡劣;一些企業監測數據不真實甚至造假……這些嚴厲的批評來自環保部的一份督查報告。2月15日?3月18日,環保部會同京津冀魯豫晉等地組成18個督查組,對華北地區治霾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專項督查。督查涉及的8500家單位中,發現存在問題的有3119家。
盡管公眾對於當下社會的種種造假行為並不陌生,也有心理准備,但環保部督察組專項督查的發現依然令人震驚。怎麼?應急預案還能照抄照搬,正式印發的文件竟然出現其他區縣地名單位?一些原本已經是『僵屍』或已停產的企業居然被納入應急停限產名單?還有,可能是習慣了,不少地方不去治理霧霾,反倒下大力氣去治理數據,多家企業監測數據公然造假,而政府無動於衷。
督查8500家企業,存在問題的就達3119家,佔比超過3成。這樣一份霾影重重的『成績單』,多少讓公眾看到了霧霾治理的另一面。
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經歷了多年堪稱嚴厲的治理,華北地區的霧霾依然如此嚴重。除了治霾需要有長效機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之外,也與各地企業弄虛作假,個別政府陽奉陰違、甚至不作為有密切關系。當嚴厲的治理舉措層層加碼、層層下達,最終落到企業及基層政府頭上時,卻變成了一種『偽裝者』的游戲,則又如何指望治理能立竿見影?
如果不是環保部自上而下的督查,這些問題想必還『好好的』呆在那裡,造假數據繼續堂而皇之地空轉,抄來的應急預案也依然是一個擺設,而一些地方依然無視要求,遲遲不能『錯峰生產』,即便高壓之下應急停產限產,也只是把『僵屍』或已停產的企業拿來充數……那麼,有必要追問的是,這些治霾的『偽裝者』本來要『裝』給誰看?
瞞和騙的對象恐怕首先就是上級。出於種種考量,基層政府在治理霧霾過程中往往缺乏認真二字,事務繁難是一回事,而關鍵還在於治霾會直接影響地方的經濟指標,進而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以華北地區遍地開花的『小散亂污』企業為例,關停取締不僅意味著政府會失去稅源,也會影響不少人的生計,所以執行起來並不積極。
也因此,很多地方往往習慣性地采取應付搪塞之策。而類似的行政慣性,其實也是會傳導的。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邏輯,政府也好,企業也罷,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做著一種反反復復的游戲。應付了上邊的同時,也就騙過了社會公眾。看上去各種措施十分凌厲,而實際上在運行過程中七折八扣,到了末端,基本上就是靜水深流、紋絲不動了。
然而,『偽裝』只能騙得了一時,卻不可能長久有效。畢竟,城市上空濃重的霧霾會說話,如果一直這樣糊弄來糊弄去,最終受害的還是霧霾下的民眾。
因此,必須以強有力的監督揭穿治霾『偽裝者』的畫皮,讓這種由來已久的作偽風氣徹底消散。這其中,不僅需要環保部自上而下的高壓策略,各級政府也不能繼續『裝睡』。當然,也需要社會公眾的普遍參與,而公眾參與的前提,一是政府治理霧霾要不斷擴大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再就是還要暢通民眾意見表達的渠道,不要民眾的環境訴求每每成為『沈沒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