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2016年4月5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這是植樹活動結束時習近平同少先隊員在一起。
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際很多場合都提出了『兩山論』,從根本上改變了『自然資源無償』的傳統認識。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有機統一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加快發展又可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保障。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來綠水青山。』『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這告訴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促進發展;要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財富,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強。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明媚的陽光賣出了好價錢,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只要堅持綠水青山,一定能帶來金山銀山。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提出:『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2006年習近平曾說:『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纔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