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平臺說停就停,商家現金秒變『積分』
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充斥著大量虛單,眾和樂購本身並沒有實質性的造血功能,只能用後來者的傭金填付前者的積分兌現。
楊某2016年初成為區域代理,先後發展了幾十個商家,大部分都是熟人間相互介紹的。據他介紹,其中90%都是虛單。
這種虛假消費的模式,眾和樂購管理層並非不知道。負責運行的張行觀在一次與區域代理的溝通中就說:『這個行業沒有虛單肯定是搞不下去的。』
2017年初,平臺突然宣布不再兌換任何積分,引發各地的商家和代理上門維權。名為『眾和維權報案』的微信群內,已有149個區域代理和商家等加入。一位名為『眾和樂購泉州區域總代理』的人士稱,泉州地區商家大約總共損失300萬元左右,90%以上的人都沒有回本。楊某表示,在自己區域裡,最多的商家有100多萬積分沒有兌換。
記者了解到,舊的平臺斷鏈、新起爐灶是這個行業慣用的運作模式。一位熟知內幕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負責運行眾和樂購的張行觀曾是萬家購物的區域代理。萬家被查處後,張行觀作為股東創辦了一家名為瑞豐成的消費返利網。瑞豐成出現資金困難後,張行觀又參與了眾和樂購的運作。
眾和樂購平臺由上海鶴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辦運營。眾和樂購難以為繼後,又試圖開通新的網上商城,並制定新規則:凡是希望兌換積分的會員,必須通過新平臺購買等值的商品。鶴首的前法人張朝輝如今是新平臺的區域代理。他在一次溝通中坦言:『現在都往新的平臺上去,眾和樂購我們管他乾什麼呢?誰都不用管。』
在記者亮明身份采訪張行觀時,他卻稱眾和樂購和萬家購物有本質區別,前者是有實體支橕的,有20多家真正銷售商品的合作商鋪。自己從未參與過萬家購物的操作,且現在已經被眾和樂購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