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29日報道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3月26日發表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裡奧斯署名文章《中國能夠領導世界嗎?》稱,中國的領導地位不會直接顯示為世界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放棄發揮其影響力或不再更堅定地要求進行全球政治、金融和貿易體系改革。
文章稱,美國新總統指向貿易保護主義和戰略不確定性的措施和計劃催生了外界對華盛頓或將放棄全球領導地位的猜想。鑒於這種情況,不少人提出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取而代之的想法。不過,短期內中國取代美國地位可能成為現實嗎?
作者指出,自2009年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近年來,中國為改變單一的世界工廠角色而進行的內部改革進程形成了強大的外部影響。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張已經抵達了世界各個角落。
文章稱,中國南方城市廈門將於今年9月迎來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作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廈門被選作會晤地似乎在強調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開放和發展是金磚國家在面對目前這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不利局面時應當堅守的基本要素。在金磚峰會召開前,北京將於5月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加上去年在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所有這些會議都在向同一方向推進,那就是將經濟、對外和安全領域政策結合在一起,向著實現貿易、通信、交通和安全領域統治地位的目標邁進。
作者指出,那麼,中國是否想擔當起全球領導者的重任?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有關中國的崛起對國際秩序的意義及其本身的目的眾說紛紜。
文章稱,為避免出現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近年來出現了多個多邊對話平臺,其中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中國在這些組織中非常小心謹慎,很少顯露自己的優勢,以免樹大招風,引起其他成員國的不適。
作者指出,近年來,全球存在的增加始終在為中國加快發展的內部目標服務,而不為凸顯其國際地位。中國希望拉近與更多國家間的距離,以免它們加入到所謂的制衡戰略中去。中國政府在表態中是不願意承擔任何救世主的角色的。其經濟模式是不可輸出的,甚至在面對其最狂熱的模仿者時,中國的論調也是每個國家都應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盡管中國的經濟飛躍是顯而易見的,但其目前並不具備爭奪軍事霸權的條件,人民幣也尚無法撼動美元的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想要成為領頭羊仍需時日,更不用說軟實力。
文章稱,可以要求中國參與更多國際事務,承擔更多責任,但無論從結構條件還是其繁重的內部任務來看,當今的中國並不具備取代美國和西方成為全球領導者的能力。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和在地區內影響力的不斷增加可以作為其在全球范圍內增加影響力的跳板。中國的領導地位不會直接顯示為世界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放棄發揮其影響力或不再更堅定地要求進行全球政治、金融和貿易體系改革。
作者指出,中國曾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重大決策制定時被邊緣化,但它不甘心成為一個小角色或只發出從屬和附和的聲音。它在等待著屬於自己的時刻,而這個時刻很快就將到來。(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