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今天(3月28日)有媒體報道說,多家銀行公布的2016年業績報告顯示,許多銀行在2016年的住房按揭貸款規模較上一年(2015年)有了明顯增長。其中一些不少貸款規模基數並不低的銀行,其住房按揭貸款增速甚至達到了50%以上,遠高於其整體貸款增速。與此同時,一些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所佔個人貸款的比例也在50%以上。報道稱,有業內人士表示,去年底今年初,監管層在房地產信貸方面政策已經有所收緊,相關的購房貸款需求勢必也會得到抑制。因此,今年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在銀行新增貸款的佔比會出現大幅下降,其增速肯定也會大幅下降。而在房貸增速下降之後,銀行很可能在企業信貸領域尋求增量。
房貸增速放緩能勒住房價上漲的韁繩麼?從最近10年以來的歷史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雖在不斷加碼,但其效果有目共睹。這些政策甚至被用來作為市場『剛需』以及房源緊缺的憑證,為市場不斷注入焦慮甚或恐慌的情緒,從而助推房價從一個高峰奔向另一個高峰。上述銀行公布的2016年業績報告,就是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在銀行新增貸款佔比『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明證。
今天也有媒體梳理了最近幾年房地產市場『漲價—調控—再漲價—再調控……』的歷程,並發問道:國內房價如此漲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實際上,每一輪調控政策的出臺,其在開始的時候,都似乎『是個頭』。但是,經過兩三次如此反復之後,人們只能自我更改有關『頭』的概念。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信號明確而清晰。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二線城市房價的新一輪上漲。剛剛結束的兩會,將『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寫入了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房地產市場調控再次成為今年政府工作的組成部分。如此『堅硬』的背景,是監管層收緊房地產信貸方面政策的基礎。這些信號及其政策會引發什麼樣的市場效應,將從近期房地產市場上體現出來。
但是,房地產市場調控而致的市場緊縮,對銀行新增貸款以及業績的影響,也是對調控政策和監管層的考驗。據報道,根據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江蘇銀行和江陰農商行5家在A股上市的銀行年報以及郵儲銀行、浙商銀行2家在H股上市的銀行年報,這些銀行在2016年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業務呈現快速增長狀態,且高於其整體貸款增速。另據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新增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3804億元,環比1月份的6293億元已下降2489億元。
房地產市場價格脫韁,無疑為銀行累積著風險。事實上,銀行對此也並非不清楚。不過,經濟結構調整相對滯後的現實,也為銀行放貸帶來了難題。這也正如上述報道援引專家的話所說,『事實上,房貸的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下浮後的利率,因此房貸本身對銀行並不是很賺錢的業務,只不過2016年上半年,企業對銀行資金需求有限,銀行大量資金放不出去。因此銀行在綜合考慮下,只能選擇將錢投向個人住房按揭上面』,因為『對銀行而言,住房按揭雖然綜合收益低了點,但是從拓展零售業務的角度看,還是有好處的』。
從市場動向看,人們對本輪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上一輪調控政策的結果,也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實施政策的決心和舉措。這也就是說,如果不解決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問題,則房價就會醞釀新一輪漲勢。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