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世界看中國
搜 索
美媒關注返華熊貓『寶寶』適應新生活:窩窩頭和四川口音
2017-03-28 08:35:13 來源:參考消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參考消息網3月28日報道 美媒稱,奇怪的食物、聽不懂的本地話——3歲大熊貓『寶寶』上個月從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回到中國後,需要努力克服的麻煩不僅僅是這些。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27日報道,但『寶寶』的飼養員表示,當她開始習慣居住在祖祖輩輩繁衍的這片土地上時,文化的衝擊將會消失。

  24日,在檢疫隔離30天後,『寶寶』首次在中國四川的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公開露面。

  據報道,『寶寶』在檢疫隔離期間的飼養員唐誠說,『寶寶』在中國的新生活並不容易。在過去一個月裡,她不得不學習帶四川口音的普通話,習慣當地的食品——包括窩窩頭,一種蒸熟的玉米面包,而不是她習慣吃的餅乾。

  唐誠說,現在『寶寶』可以聽懂一些中文命令了,包括『站起來』和『坐下來』。

  唐誠被安排照顧『寶寶』,部分原因是他能說中英雙語,這種能力對幫助海歸的大熊貓適應新的家園來說很重要。

  報道稱,在24日的儀式上,幾位美國外交官、幾十位記者和其他客人在現場迎接『寶寶』。雖然他們第一次看到她都很高興,揮著手,喊著她的名字想引起她注意,但『寶寶』對他們愛理不理。她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戶外的游樂場上,嚼著竹子。還時不時地琢磨著橡膠球,以及掛在磚牆附近的輪胎。

  唐誠介紹說,到中國的最初幾天裡,『寶寶』都是在倒時差,現在已經養成了固定的起居習慣:每天吃四到六餐,有竹子、胡蘿卜、苹果和窩窩頭。起初她不喜歡窩窩頭,愛把它扔開。

  但現在,唐誠說:『她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強,』已經長了四斤多。

  報道稱,『寶寶』不是第一只面對新生活挑戰的美國出生的熊貓。去年11月,在美國境內第一對出生並存活下來的大熊貓雙胞胎『美輪』和『美奐』從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回到中國時,他們也在語言和食物方面遇到了困難。

  據這個保護研究中心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共有25只熊貓在國外出生,中國在12個國家與17個動物園合作建立了大熊貓育種計劃。其中18只存活下來。按照協議,中國提供的大熊貓被視為借出,繁衍的後代必須在四歲前送到中國,為繁殖做准備。

  『寶寶』是2013年8月23日出生的,父母是借給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添添』和『美香』。她的哥哥『泰山』出生於2005年,在2010年被送回中國,現在成為了她在都江堰基地的鄰居。她還有一個弟弟『貝貝』,出生於2015年,目前仍在華盛頓。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16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現有大熊貓的總數約為2060只。雖然這比2000?2004年的一次普查結果1596只有所增多,但種群數量的健康有賴於持續的保護工作。每只熊貓都有傳播基因的使命,『寶寶』也不例外。一旦達到性成熟期,也就是到五六歲的時候,她就會交男朋友。

  唐誠說:『當「寶寶」到了適當年紀,我們會安排她見很多的年輕備選對象,直到找到男朋友,他們的關系將是基於雙方的愛的基礎上的。』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