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處置『僵屍企業』是今年去產能工作中的『牛鼻子』工程。《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至少已有14個省份明確了今年清理『僵屍企業』任務清單,但在處置『僵屍企業』的過程中,多地普遍遇到了人員安置壓力大、資金籌措渠道單一等障礙,如何確定『僵屍企業』,各地參考標准也不一致,相關方面亟待采取措施破解難題,保障『僵屍企業』處置工作平穩推進。
清理『僵屍企業』成多省工作重點
多地公布了去年處置『僵屍企業』成績單,業績亮眼。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吉林、河北、山東、浙江、廣東等14個地方明確提出處置『僵屍企業』。
武漢江南集團是由武漢第二棉紡織廠組建成立的一家國有紡織企業,在冊職工為1465人。截至2015年底,公司負債8.9億元,淨資產為-3360多萬元,陷入經營困難、財務狀況惡化局面。
去年,托管武漢市數十家國有工業企業的武漢市工業控股集團,對下屬包括江南集團在內的3家『僵屍企業』進行清理處置。江南集團將紡織主業及其有效資產組建並轉移至新企業,與另一家知名紡織國企裕大華集團重組,並將1000名職工分流至新企業,由此完成『僵屍企業』的輔業剝離與人員安置,從而實現新生。
近期,多地公布去年處置『僵屍企業』成績單。據統計,廣東國有關停類『僵屍企業』實現市場出清2394戶,浙江處置555家『僵屍企業』,山東125家省管『僵屍企業』實現退出。在老工業基地遼寧,去年關閉了39處煤礦和近20戶鋼鐵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吉林、河北、山東、浙江、廣東等14個地方明確提出處置『僵屍企業』。其中,一些地方還列出處置『僵屍企業』的具體數量目標。
比如,河北計劃完成4家鋼鐵『僵屍企業』出清;浙江省完成處置300家『僵屍企業』。山東省在去年處置完成第一批125家的基礎上,計劃在2017年完成處置的第二批『僵屍企業』124戶。湖南今年要完成省級層面『僵屍企業』清理任務的50%。
處置『僵屍企業』,也成為各地國資系統今年的工作重點。據統計,2016年北京市屬國有企業共退出『僵屍企業』55戶,妥善分流安置職工1998人。北京市國資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北京市將加快退出『僵屍企業』,重點退出長期虧損扭虧無望、吊銷營業執照及四級以下管理失控的企業,目標是完成50戶以上『僵屍企業』的退出。
湖北省計劃今年內力爭退出剩餘30家省屬國資『僵屍企業』,實現省屬國資『僵屍企業』全部退出。負責省屬『僵屍企業』處置的湖北省宏泰托管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世傑表示,從去年到現在,宏泰已注銷20家省屬國資『僵屍企業』,通過資產劃撥、整合、合作處置、拍賣處置等多種途徑,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針對『僵屍企業』的不同狀況,湖北省采取掛牌轉讓一批、關閉注銷一批、兼並重組一批等不同方式完成清理處置。比如,對常年虧損、資產質量差的華聯楚天、糖酒副食品公司等多家企業,采取掛牌轉讓;對主業清晰、運營能力較強的理化測試中心、省輕工院等企業,通過股權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管理層持股等方式進行兼並重組。
多地處置界定標准不一
在處置過程中,如何確定『僵屍企業』,各地參考標准不一。如何進一步進行更科學的分類,是『僵屍企業』處置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僵屍企業』,是指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中央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
『僵屍企業』的一大危害在於不斷消耗財政、金融資源。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扭虧無望、已失去生存發展前景的『僵屍企業』禁止作為市場化債轉股的對象。
各地在處置過程中,紛紛強調『止血』。河北明確規定,停止對『僵屍企業』的各種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浙江要求,對『破產清算類』企業各級政府要停止各種財政補貼和不同形式的保護;湖北規定,停止對『僵屍企業』的財政補貼,停止對『僵屍企業』續貸。
記者調查發現,現實中,各地界定、排查『僵屍企業』過程中,普遍強調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標准。有的地方相對簡明,比如山東按照連續三年虧損且扭虧無望、已經停產停業或半停產、資不抵債喪失造血功能的標准界定『僵屍企業』。
有的參考標准相對較多,比如湖北規定符合以下兩條以上的即是『僵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造成停產半年以上或半停產1年以上;資產負債率高且連續虧損3年及以上;主要靠政府補貼或銀行續貸等方式維持生產經營;長期欠薪、欠稅、欠息、欠費。
還有的地方對『僵屍企業』進一步分類,比如廣東、河北等地把國有『僵屍企業』分為關停企業和特困企業兩種類型,並分別列出具體參考標准。
多位專家認為,在經濟運行復雜多變情況下,每家企業特點情況都不一樣,在具體實踐中要做大量綜合研判,動態地科學把握。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清理『僵屍企業』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堅定不移地推進過程中,需要注意新舊動能相結合,不能刮『清退風』,要積極穩妥地重組整合一批、提昇一批、淘汰一批。在這個過程中,合理甄別、科學准確分類非常關鍵。
記者采訪發現,為更准確掌握『僵屍企業』情況,目前,一些地方已在探索建立動態監測新機制。廣西提出建立『僵屍企業』數據庫,廣東將對『僵屍企業』進行逐年滾動排查,實施動態管理。
李錦說,當前亟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作為去產能的重點領域,去年以來鋼鐵、煤炭價格回昇,在鋼鐵行業扭虧、煤炭行業盈利的情況下,如果按照企業是否虧損的標准來衡量,可能讓一些原本列入『僵屍』范疇的企業又『活過來』。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處置難度較大的『僵屍企業』,主要集中在國企。現在『僵屍企業』處理的大體思路是分類處置、因企施策,但國企改革分類還比較粗糙,總體上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地方上有的分為公益類、特殊功能類和競爭類。國企分類還有調整完善的空間,如何進一步進行更科學的分類,是『僵屍企業』處置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清理退出過程困難重重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一些地方在處置『僵屍企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今年的去產能任務中,各地處置『僵屍企業』的壓力依然很大,主要集中在:
——職工安置壓力大。目前,各地采取內部安置、外部轉崗、解除勞動合同、扶持創業等多種方式分流職工。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有很多『僵屍企業』在安置職工過程中存在困難,一些勞動技能弱、年齡偏大的職工二次就業安置很困難。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表示,目前經濟形勢導致很多行業不景氣,分流員工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這給處置『僵屍企業』增添了新的困難。
一些地方在處置『僵屍企業』過程中還遇到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山東省高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多數企業在申請破產之前就長期拖欠職工工資和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金,破產財產不能全額兌現職工的欠發工資、養老保險等勞動債權。記者了解到,根據《社會保險法》,退休人員應該交由社會管理,但因種種原因,一些『僵屍企業』一直承擔著這一沈重的社會管理職責,拖累企業退出步伐。
——資金籌措渠道窄。一些地方負責人表示,在處置『僵屍企業』過程中,資金缺口成為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武漢市工業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該集團共處置3家『僵屍企業』,涉及職工安置1900餘人。處置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錢從哪兒來的問題。他介紹,這三家『僵屍企業』安置職工資金支出為1.3億元,此前5年集團為這三家企業輸血支借了6億多元,這些資金目前都是集團承擔。
『去年去產能中,鋼鐵和煤炭國家都安排資金用於職工安置,但非煤炭和鋼鐵產業的「僵屍企業」,職工安置、債務化解等方面,無論財政還是國資都沒有解決渠道。』這位負責人表示,這些資金支出若全靠集團開支很難持續。
——部分地方不放手。聶輝華等專家分析認為,這幾年全國法院受理的企業破產案件數量很少,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願放手。有地方乾部坦言,之所以地方寧願讓地方國企變成『僵屍』也不願讓其退市,是因為少了一個國企,就少了不少的局級、處級職數。地方也擔心一旦沒了國企,搞宏觀調控就少了很多抓手,很難完成經濟發展和調控的任務。
『地方也有難言之隱,如果處置「僵屍企業」過程中,出現大量工人下崗情況怎麼辦?地方很難經受太大壓力。』一位地方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