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是一個農民工集中的行業,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由於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建築工人都是從事低端體力勞動。但是,武漢市鑲貼工陶猛的成長歷程,卻給了我們頗多啟迪與思考。他從一名普通的80後農民工泥瓦匠起步,歷經20年的磨練,終於變身為如今裝修行業裡的『鑲貼大師』,並且以20萬元的年收入碾壓許多白領。(3月23日央視網)
一提到農民工,尤其是一提到建築行業裡的農民工,許多人都會立即將他們所從事的工作與各種髒活、累活、苦活、險活聯系到一起,同時還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的收入也一定會很低。而且,這幾乎已經成為了許多人內心裡的定性思維。
確實,絕大多數農民工都屬於文化水平不高,並且缺少一技之長的『苦力』一族。這也注定了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從事看起來較為高大上的體面工作,而只能憑借一身苦力游走於社會分工的最底層。
這雖然是事實,但卻絕非是全部。隨著農民工群體日益受到來自政府及各級組織的關注與愛護,他們的身份與地位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質的改變,尤其是在收入方面,更是得到了明顯地提昇,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了來自制度層面的保護。以文中所提到的建築工人為例,其實他們月入七八千元甚至上萬元也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這一點,作為建築施工企業中的一名員工,筆者深有體會。
所以,筆者以為,對於『鑲貼大師』陶猛年收入達到20萬元並且碾壓白領這件事情,公眾其實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也不應該將一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建築工人與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都市白領們放在一起來比較。畢竟分工不同,所從事的行業性質也有著天壤之別。
況且,如此硬性比較的背後,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一種十分明顯的社會職業歧視心理,仿佛農民工的收入只有低於白領,纔是正常的和合理的。既沒知識又沒文化的建築工人憑什麼比白領們掙錢多呢?而筆者想說的卻是,為什麼我們許多人只是看到了農民工的高收入,而對他們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視而不見呢?
時代飛速發展至今天,社會職業之間除了行業分工以及工作方式不同以外,其實已經早就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即使有也是僅存於對農民工天然抱有偏見的部分人心裡。而且,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分配方式也正在變得日漸公平,出『苦力』的農民工也早就不應該是低收入者的代名詞。
因此,在筆者看來,建築工收入碾壓白領這種現象其實並無奇怪之處,人們也大可不必為此而大驚小怪。而且,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實為一種社會良性發展的好兆頭,它不僅較好地體現出了普通勞動者的價值所在,更表明了我們社會分配方式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公平與合理。